国家发改委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翻番,这让众多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维持着一线生机的企业们看到了新希望。
8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明确指出,“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将新增发电装机1.6亿千瓦,其中常规水电6100万千瓦,风电7000万千瓦,太阳能发电2000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0万千瓦,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争取达到总发电量的20%以上。
“虽然还有许多政策的缺失,但新规划显然给从事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伊顿能源中国区总裁尚尔兵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扩容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
《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的正式发布,让相关行业为之一振。
《规划》新明确了总体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年利用量达到4.78亿吨标准煤,其中商品化年利用量达到4亿吨标准煤,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9.5%以上。2015年各类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指标是:水电装机容量2.9亿千瓦,累计并网运行风电1亿千瓦,太阳能发电2100万千瓦,太阳能热利用累计集热面积4亿平方米,生物质能利用量5000万吨标准煤。
在尚尔兵看来,政策的缺失以及不到位,一直影响着中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而《规划》的出炉,相关政策将进一步完善,显然给从事可再生能源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
一直致力于转型清洁能源的新奥能源相关负责人也认为,我国把节能环保和新能源等产业作为新型战略性产业和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加以鼓励和支持,“十二五”规划也把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变革,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重要举措,对企业在这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相关政策尚需真正落地
尽管政策的出台让众多可再生能源企业感到由衷的兴奋,但是对这些一直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苦苦支撑的企业来说,政策是否能进一步细化和真正落地仍是一大挑战。
“至今为止,我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都没有把可再生能源这个概念搞清楚。”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江亿认为。
正是可再生能源政策的缺失,让众多筹谋着在可再生能源领域大显身手的企业捉襟见肘。
“虽然国家已经出台相关规划,且也有‘新36条’等内容出台,但是这些政策真正落地的具体措施还在缺失。这也导致了不少民营企业看见曙光后想要有所作为,可真正做起来却发现左右为难、举步维艰。”新奥能源相关负责人认为,在当今条件之下,企业如何顶住压力前行是一大挑战。
该负责人同时指出,从整个中国清洁能源市场现状的角度去看,不光是燃气产业面临问题,风电、光伏产业、生物质能源等产业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过度投资、重复建设、技术含量不高、安全等等。如何克服或解决这些问题,并且从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是所有能源企业共同面临的问题。
不过尚尔兵虽然认为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缺失,但他同时认为,目前中国的经济趋缓,用电量也因高耗能产业的衰退而下滑,但这正是中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好时机。“政府应当把握当前的时机,尽快完善可再生能源的相关鼓励政策。”
柯仁杰同时表示,尽管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但伊顿公司非常看好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潜力,将不断加大在华投资力度,力争完成2015年在华销售额达到20亿美元的目标。
垄断逼迫大批企业转型
实际上,尽管国内可再生能源政策一直缺失,并且执行不到位,但仍有大批能源企业蜂拥进入这个领域,则是因为这个领域比传统能源领域存在着更多希望和空间。
原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就坦承,因可再生能源领域技术垄断和资金垄断的状态尚未形成,所以还有比较大的投资空间和技术研发空间。企业进入的机会较多,但其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因为真正大规模使用可再生能源至少需要10-20年,甚至更长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