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建波 段同刚 蔡计锁
今天,我省最大的太阳能企业晶龙集团传来捷报,在国际市场萎缩低迷的情况下,今年1至11月,企业销售收入达到114亿多元,利税26亿元,成为全省首家实现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更让人兴奋的是,晶龙集团刚刚从国际市场上拿回了加工300兆瓦太阳能电池合同,呈现出我省企业搏击国际市场的一抹亮色。
“近一时期,国际市场是有一些低迷,但并不是一点机会都没有。欧美市场对太阳能单晶硅还是有需求的,这时候拼的就是技术。”拿到国际大订单的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对企业发展充满信心。
在国际市场打拼了多年的晶龙集团深知自主创新的重要。今年以来,企业投入自主创新的资金达6亿多元,是往年的两倍,为企业提档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企业的拉晶技术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跻身一流水平,全球著名的SHARP、SUNPOWER等太阳能制造企业选择加工合作方非晶龙莫属。
自主创新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在切片技术上,通过研发人员的刻苦努力,研制出了“100微米钢线”切割法,全部推广后,不仅每公斤晶体可比以前多出6.67硅片,而且每台切片设备每刀可节约40千米钢线,仅此一项就多为企业创造效益超过1亿元。截至目前,今年企业创新项目已申报165项,现已完成130多项;申报专利4项,其中“一种多瓣组合式石墨坩埚的制备方法”、“单晶硅制备炉石英坩埚增容加料”申报了国家发明专利,“28英寸大直径石英坩埚工艺”填补了国内空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晶炉销往江苏、安徽、内蒙古等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通过一系列自主创新,晶龙集团还逐步完成了自身的结构调整,改变了企业以前单靠拉晶、切片打拼市场的局面,形成了拉晶、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成为了企业分散风险,应对危机的一个有利条件。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分析说,产品价格如果降低30元,压力分解到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单个环节承受的压力可能只有几元钱,这样的成本压力消化起来相对就要好多了。
(原载《河北日报》2008年12月14日第1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