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任丙彦 追光逐电

作者: 边 慧 蔡计锁 段同刚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2-03-26 已浏览 字号: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它有一个更为人熟知的名字——“863计划”。现在,一份《863计划项目书》正静静躺在任丙彦的书桌上——晶龙集团,这个从县城里成长起来的太阳能光伏企业,正在任丙彦的带领下,承担起“十二五”期间“863计划”中的一项子课题《高效低衰减晶硅电池》的研究推广工作。

    所谓高效低衰减晶硅电池,基于的是直拉法生长掺镓硅单晶技术。在光伏业界,长期困扰国内外科学家的一个难题是掺硼硅太阳能电池在光照10小时后产生的光电转换效率衰减问题。用镓代替硼可以解决光衰问题,却由于技术限制根本无法实现工业化生产。而任丙彦的直拉法生长掺镓硅单晶技术,首次实现了掺镓硅单晶棒的100%利用和工业化生产。

    这项技术引起了全球光伏界的轰动——它的推广意味着太阳能电池将能够平均消除6%的光衰,相当于效率提高一个百分点,成本下降6%。获得了中国发明专利、美国发明专利。

    “仅此一项就在晶龙创造了几亿元人民币的效益。能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并且取得了好的收益,我很知足。这是河北工业大学和各级领导支持的结果。十几年来,他们鼓励我、支持我,并多次到晶龙进行调研、现场指导。”顿了顿,任丙彦的倔劲上来了:“但更让我欣慰地是,这个技术搞出来,算是为国家争了一口气。我就是要证明,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到;他们做不到的,咱们也一样能做到。中国的光伏技术发展很快,我们在某些方面完全可以超过他们。”

2胆子“小”——

“我只能凭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擦亮眼睛,尽量避开大的风险”

    19963月,在晶龙集团董事长、时任宁晋县电力局局长靳保芳的力邀之下,任丙彦受河北工业大学领导的重托,带着“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专利和技术团队到了宁晋,晶龙的前身——宁晋县晶隆半导体厂在这个既无资源又无高科技人才的静谧小县城成立了。

任丙彦自己却羞于提起这段创业往事。接受采访时,这位满头白发的老人深吸了口烟,肃然道:“我的想法是,你们落笔写的是我这个教授,但值得歌颂的应该是企业家。”他反复强调“企业家才是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甚至用“知识分子的软弱与胆小”形容自己——“刚来的时候厂子里本来准备上8台单晶炉,但硬被我减到3台,就是害怕投入大、风险高。”

    而在此后的16年间,正是任丙彦的“胆小”帮助晶龙规避了众多风险。2007年前后,全球光伏业进入一个火爆发展期,而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的多晶硅,其售价一度攀升至每公斤480多美元。国内有些企业基于对多晶硅巨大利润的觊觎蜂拥而上。如此巨大的利润同样刺激着晶龙人的神经。上马多晶硅项目可形成太阳能光伏的全产业链,有利于企业发展。一时间,主张上马多晶硅项目的声音多了起来。晶龙的部分高层也坐不住了,屡次动议涉足多晶硅领域。

    而任丙彦却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多年从商的经验,对市场作出了理性判断:“多晶硅生产技术被国外封锁,国内技术还不成熟,项目占用资金太大,况且这么多企业一哄而上还可能造成产能过剩,这个项目不能上。另外,集成电路抛光片项目也是一样,要量力而行。”分析利弊,靳保芳十分赞同任丙彦的意见,晶龙没有上马多晶硅和集成电路抛光片项目。现在看来,这样的决定很明智。事实验证了任丙彦判断的正确性,2011年全球光伏行业进入市场“寒冬”,多晶硅价格更是一路下滑至每公斤20多美元,国内多数上马多晶硅的企业背上了一个沉重的大包袱,陷入亏损境地,许多企业因此元气大伤,而晶龙却能一身轻松,逆势前行。

    放弃短期利润,断然抽身撤离,这其中的阵痛,非决策者不能体会。“但有些决定是必须的。”任丙彦在宁晋晶龙园区内自己的住所里对笔者说,此时他对面的壁挂电视里正播放着中央九套的纪录片《东非大裂谷》。“你看,就像这些动物一样,蜥蜴断尾、章鱼断腕,都是为了生存。我坐在这个位置上,就有责任带领大家生存下去。老靳他们凭的是胆识和魄力,我只能凭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擦亮眼睛,尽量避开大的风险。”

    但事实上,任丙彦所作的贡献远非“生存下去”这么简单。目前,晶龙集团已位列中国电子百强第12位、中国企业500强第280位,单晶硅产量和硅晶太阳能电池产量在全球光伏界排名第一,为宁晋县做出了突出贡献,上缴税金占到宁晋县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晶龙集团的对外宣传资料中这样描述任丙彦:“……()作为技术领军者参与了晶龙从0267亿元产值的全部创业过程。”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集团携手美国公司开发新坩埚
下一篇:靳保芳:扶持光伏企业摆脱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