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新的全球光伏市场格局即将开始。2012年集中爆发的欧美国家和印度对中国光伏产品输入的“双反”为代表的贸易之争,既是对国际间自由贸易的反动,又是对原有的、以欧洲为主的全球光伏市场格局的强烈修正。2012年以前,受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欧洲为主的单一终端市场影响,光伏市场在历经供不应求、供大于求和产业开始整合三大阶段之后,2013年,在欧洲终端市场份额下降和日本、美国和中国等新兴市场份额上升两大趋势决定下,一个新的、多元化的市场格局开始构造;在产业残酷整合,供求关系追求合理这一背景影响下,一个新的、多元的产业格局场即将出现。与之相适应,新的贸易格局出现,光伏贸易竞争成为常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加工大国的地位难以改变,多种形式的中国光伏产品在2013年仍将占据全球光伏终端市场的50%市场份额。中国光伏产业从贸易全球化阶段开始向产业全球化阶段过渡。在中国国内,受政策主导影响终端市场建设将从过去单一大型化向大型化与分布式小型化同时发展的格局。
六、不断探讨新的商业模式。伴随光伏终端市场的稳步放大和产业整合期间竞争的日益残酷,过去上、中、下游分工清晰,买卖关系单一的商业模式将得到改变和丰富,不断探讨促进光伏产业长期发展的市场化手段。它具体表现在:1)受产业整合竞争激烈和短期利润点向终端市场倾斜影响,或因企业转型、或因减少库存的不同需要,光伏产品生产的上、中游企业或以BT(建设-转让)方式,或以战略性持有方式进入终端市场情况增多;2)围绕终端市场主要方向,以融资手段多样化为代表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和完善。合同能源管理、设备租赁、组件质保期保险等终端市场综合解决方案正在被更多引入;3)围绕日常生活使用的光伏产品日益丰富,并随着质量的提高和价格的下降逐步为更多消费者所接受,探讨一种无需补贴的光伏发电终端消费形式。2013年,在继续维持以技术提升为主导的加工产业单一模式的同时,产业短期重心向为终端市场提供综合服务解决方案模式倾斜。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应当加大这一方面的研究、试行,完善产业发展环境,大力创新金融支持手段,在商业模式的变革中抢占先机。
七、产业整合加速,有竞争力企业迅速崛起。从长远来看,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大企业数量的合理需求应在在十家左右,这决定了本次产业整合的必要性、残酷性和长期性。2012年欧美地区产业整合相对深入,而中国受各种因素影响整合力度极为有限。2013年是不具备竞争力企业大批退出市场,少量具备竞争力企业逐步摆脱资金短缺困境、扩大市场占有率的一年;是大多数企业面临决定生死、发展方向的一年;是资源整合、企业并购数量开始增多的一年。有发展前景的“大而美”企业应当具备这样一些条件:持续不断的融资能力,品牌影响力,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适合自己的经营发展模式;“小而美”企业应当具备这样一些条件:独到的技术、经营模式和持续发展的相关能力。在未来发展中,以第一阳光、保利协鑫、英利和天华阳光为代表的不同技术路线、不同产业链阶段的具有竞争力公司将有较大和可持续发展可能。2013年的产业整合将集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进行。
八、中国的光伏产业环境将得到极大改善。2011年以前,因国内市场几乎为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环境极不完善。2012年开始,伴随国内市场的迅速扩大,伴随国家对扶持光伏产业发展态度的明朗和坚定,特别是下半年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环境持续发生着令人意外的变化。具体体现在:发展目标和发展路线逐步清晰,补贴政策带来的国内终端市场不断放大,被动的融资政策出台,产业技术及准入标准被更多的讨论,电网公司对光伏发电并网的积极表态,电力体制改革可能被重提,光伏产业被社会舆论日益重视等。这意味着中国光伏产业环境开始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进程。2013年将继续这一进程,继续实现从保护产业到促进产业长期发展这一战略定位的转变,继续实现从光伏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艰苦转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