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行业快讯>>正文  
 

关键字:

难言回暖 光伏业内忧外患阻碍复苏进程

作者: 来源: 中国工业报 发表时间: 2012-12-10 已浏览 字号:

 

  近日,光伏产业政策利好暖风频吹。先是国家电网公司高调发布《关于做好分布式光伏发电并网服务工作的意见》,对于光伏发电并网接入费进行减免。紧接着又有消息传出,国家能源局正在拟定《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区实施办法和电价补贴标准》,分布式光伏发电自发自用有望得到每度0.6元补贴。

  记者了解到,有关光伏发电补贴,国家能源局相关人士已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给予支持。

  据此,业内乐观人士预计,光伏产业已经回暖,并有望在2013年中期回到原有的高速发展水平。而北京市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协会光伏专业委员会主任鲁延武认为,政府层面不断表态,多少给产业带来一些暖意,从长远看也有利于推动行业的发展,但他并不支持“回暖”说。

  光伏产业内忧外患并存

  “彻底回暖,我看未必”,鲁延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淡淡地说到。在他看来,当前光伏产业内忧与外患并存,行业发展的再次升温还面临着诸多不利因素。

  自去年以来,中国光伏发电产业不断受到欧美国家双反调查中国光伏产品原有的海外市场正在不断受到挤压。记者了解到,由于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主要光伏产品进口国家,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深入,光伏补贴不断缩减,直接导致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大打折扣。

  今年7月,国内上市公司海润光伏曾经发布公告称,“德国肖特集团宣布将于今年陆续停产肖特太阳能(SchottSolarAG)旗下的晶体硅光伏产品生产厂,肖特太阳能将更加专注于高效电池组件的研发”。肖特太阳能为海润光伏重大客户之一。受此影响,海润光伏股价应声而落,惨遭腰斩。

  国内情况更是糟糕。据鲁延武介绍,目前国内光伏市场恶性竞争十分严重,多数项目通常都是低价中标。项目中标后,则以更低的成本进行建设和运行,毫无发电效率和质量可言。这种环境下,就连一些曾经参与过青藏铁路项目建设的大企业,也不得不败下阵来。

  行业的低迷与无序竞争,使得众多企业最终走上重组甚至转产的道路。

  依赖国外市场是软肋

  “光伏产业的发展确实需要认真反思一下”,鲁延武说,“前些年光伏产业实在是太热了,以至于各地到处都在上光伏发电项目,现在还有热钱不断向这个行业集中”。据称,不久前鲁延武就接到电话,对方直接就问“北京有哪些楼顶可用来建光伏发电站”。他表示,现在的市场投资缺乏理性,对光伏产业发展的现状缺少足够的了解。

  据统计,2010年我国大陆地区光伏电池产量达1000万千瓦,占全球市场份额50%以上,其中5家企业光伏电池产量居全球前10位,是名副其实的产能大国。

  “中国的光伏产业发展路线很特殊,”鲁延武说,“我们走的是一条国内开花国外香的路线”。2000年以后,受益于欧美国家新能源政策,中国光伏产业一路高歌猛进,企业利润增长多年连续保持在100%以上。

  “我们的光伏产业是两头都在外,核心部件以及用户都在国外,只有原料生产、组装加工在国内完成。”鲁延武说,“简单的加工模式和市场通道,导致光伏产业下游紧紧依附于国外市场。国内市场的比重非常小,2011年,在全国3.6吉瓦的光伏发电总装机中,分布式光伏发电装机规模只有0.2吉瓦左右。这与中国10亿千瓦的总装机容量相比则更是微不足道”。

  他指出,这种条件下,一旦国外市场出现变化,最先受到冲击的肯定是国内制造企业。国内的市场规模不足以支撑现有的产能规模,企业倒闭也就在所难免。据了解,无锡尚德的股价现在已不足1美元,企业亏损严重岌岌可危。

  市场前景或在于“决心”

  “国网公司包括国家能源局可能出台的政策,会对企业有一定帮助,但作用有多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鲁延武说,“如果让我估算,政府每度补贴1.8元才能真正使企业有利可图,行业才能持续发展”。

  鲁延武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座光伏发电站,寿命为25年,如果按照15元每峰瓦的工程造价来计算,补贴1.8元,企业大概可以用10年时间回收成本。这还要保证这期间正常上网,没有拉闸限电”。“按照现在提出的补贴0.6元,加上现有的电价,如果是自用自发,那么相当于是补贴1元,这样可能需要15年才能回收成本,企业成本里还有贷款利息等因素,没有20年想回收成本真的很难。这么低的补贴,投资下去哪里还有什么回报?”

|<< << < 1 2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光伏产业蓄能内需市场 两方面率先突破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召开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