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指出,中国的多晶硅企业大多停留在粗放生产、竞争力不高的阶段,再加上过度投资、产能过剩,在下游产业尚未完备的情况下,在短短3-5年之内走完了10年的历程,为此必然要为盲目上马痛苦埋单。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才能发展壮大自己。
大多数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多晶硅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开拓国内光伏市场,摆脱只重外销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闯出一条生路。
据记者获悉,国内“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大约在人民币20万元/吨左右,现货价格已经低于许多工厂的成本。而即便以现在的低价购买多晶硅来生产光伏电池和组件,下游企业依然无利可图。业内人士指出,如果多晶硅销售价格能够降到12万元人民币/吨以下,联动下游进行合理的成本降低,光伏发电的成本才能低于火力发电。但12万元/吨的成本对于现有的多晶硅企业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由上海某公司自行研发的PM法太阳级多晶硅提纯技术,单位能耗仅为12度电/kg,且没有任何污染,综合成本仅为7.4万元人民币/吨,万吨级的工厂投资规模仅为8亿元人民币。随着PM法多晶硅进入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将迅速降低到10万元/吨以下。如果此消息确切,将会使多晶硅生产发生革命性变化。
此外,被誉为“后起之秀”的薄膜太阳能电池,也正在提高转换效率方面奋起直追晶硅电池,并以其价格大大低于晶硅电池的优势,不断挑战晶硅电池的霸主地位。
据了解,制造晶硅电池所需硅片厚度达到200微米,而制造薄膜电池则是将硅等光电特性的元素沉积在玻璃、塑料等材料上,其厚度往往只有几微米,所以非常节省原料。
目前,晶硅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维持在16%,未来可望达到18%左右。而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大规模生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2%,令人侧目。这项技术仍然在不断提升,预计到2014年底,其转换效率可以达到15%甚至是17%。如果实现,将会使晶硅电池企业承受极大的压力。
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成唯一出路
遭受美欧印三方围堵的中国光伏出路何在?对此,业内专家表示,美国“双反”和欧盟反倾销政策均针对我国多晶硅产业,多晶硅产业将在一段时间内陷入寒冬,但中国光伏产业不会因此停滞,中国光伏业的当务之急是探索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面对美国的双反和欧盟的反倾销,我国光伏产业的出路何在? 专家表示,多晶硅作为光伏太阳能产业的上游产业链,受到终端价格的影响,肯定会受拖累,但是如果通过在技术上的发展,则可以降低成本。多晶硅是一个“很奇怪”的行业,质量越好的多晶硅,成本却可以做到很低。因为多晶硅的成本主要在能耗上,降低了能耗,则可以节约成本。 多晶硅行业也被称为“高耗能”行业。电费是主要成本之一,占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的40%左右,一公斤多晶硅综合能耗在120度~200度电。电价是比重最大一块,目前四川的电价每度在0.73元~0.75元之间,这种大规模的用电在全国也算比较高的。而全世界中等水平生产一公斤多晶硅100度电,到组件为止,在电池片上的全程消耗1千瓦需要1000度~1500度。因此,企业面临着较大的成本压力和销售价格的压力,以往的多晶硅生产工艺配套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质量不稳定等不利因素,随着市场逐渐成熟,竞争越来越强烈,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强技术创新,解决原生产工艺的不足,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专家指出,要广泛推广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加强自身的技术创新,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结合,共谋多晶硅行业发展之路,以环保节能、低成本、高效益作为持续稳定发展的长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