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美国、欧洲双反调查的影响,中国光伏产业正挣扎在生死边缘。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 在一片哀鸿之声中,我们听到了另一个声音。“所有中国光伏产业的负面消息,说的都是晶硅,而不是薄膜,薄膜电池正在以每年5-10%的市场占有率快速增长,完全是一片蓝海。”
在光伏电池的阵营中,晶硅和薄膜的技术路线之争早已有之,且几未消停。在光伏的低迷背景下,薄膜光伏是否能给我们一些新的信心,新的亮光呢? 《规划》力挺薄膜契机 2月24日,工信部正式发布了期待已久的《光伏产业“十二五”规划》。解读《规划》,不难发现一个亮点:薄膜电池再回“十二五”规划视野。重点发展非晶与微晶相结合的叠层和多结薄膜电池,降低薄膜电池的光致衰减,鼓励企业研发5.5代以上大面积高效率硅薄膜电池……这个一直处于次要角色的薄膜电池,也将跃升为光伏的重点区间? 孰不知,在2010年,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还牢牢拴着整个光伏电池市场80%以上的市场份额,对于此,薄膜太阳能电池路线拥趸者的内心还是颇为苦闷的。尤其当时还有些龙头企业甚至作出停产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线的决定,这无疑更打击了薄膜电池生产商的信心。 而现今,《规划》力挺薄膜电池,当然绝非信口之辞。薄膜电池的先天优势,近年发展及市场潜力,都让业内不可小觑!
目前,薄膜电池技术主要分为硅基薄膜、CIGS(铜铟镓硒薄膜)、碲化镉三大流派。制造晶硅电池需要硅片厚度达到200微米,而制造薄膜电池则是将硅等光电特性的元素沉积在玻璃、塑料等材料上,其厚度往往只有几微米,所以非常节省原料。就转换率而言,目前晶硅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维持在16%,未来可能达到18%左右;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大规模生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2%,CIGS转换效率从去年的11%已经攀升至14%,预计2014年将达到15%甚至是17%。CIGS的光电转换效率居各种薄膜太阳电池之首,已接近多晶硅太阳电池,然而成本却只有其1/3。
企业信心反观薄膜未来 作为中国光伏界的后起之秀,汉能控股集团专注于薄膜太阳能电池,目前,公司已经完成了四川、浙江、广东、海南等地的薄膜电池生产基地规划,预计今年底产能将达到3吉瓦,届时汉能将超过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薄膜电池制造商。此外,汉能还于2011年成立了全球研发中心对薄膜电池技术进行攻关,今年6月并购了德国Q-CELLS公司旗下薄膜电池制造商Solibro,Solibro所拥有的CIGS电池的共蒸镀技术是薄膜光伏领域的领先技术,在去年底,Solibro的CIGS实验室转换效率达到17.4%,创造了世界纪录。 汉能坚定的投资信心与行动实践,让我们刮目相看,更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力量。
现在,国内也有多家企业研发生产薄膜电池,投入到这一拥有相当潜力的市场中来,同时通过自主研发,引进设备或与国外设备企业合作等形式加快太阳能薄膜电池的产业化。上市公司中,孚日股份引进了Johanna的60MW生产线,而哈高科与美国普尼合作研发太阳能薄膜的生产工艺,目前其实验室的转换效率已达20%,接近晶硅电池的试验室转换效率。
在光伏一派萧条光景之下,却有这样一些企业毅然投资,或专注于薄膜电池。这或许多少能让我们看到一些光亮…… 成本凸显,BIPV"提携" 照亮薄膜的现实契机 国内光伏电池可分为两大阵营:晶硅电池和薄膜电池。在光伏技术江湖里,晶硅和薄膜就像两位剑客,“各怀绝技”,互不相让。纵观历史,晶硅电池“出道较早”,且技术相对成熟稳定,转换效率高,由此也占据了市场的大头,而薄膜电池则堪称后起之秀,其技术也在持续提升,潜力不可限量,正不断威胁和蚕食晶硅电池的霸主地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