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行业快讯>>正文  
 

关键字:

光伏产业需要寻找新增长模式

作者: 来源: 中国投资咨询网 发表时间: 2012-09-25 已浏览 字号:

 

  三年时间,中国光伏组件产品遭到“三连击”:2010年起,欧洲光伏装机大国德国和西班牙开始下调补贴;2011年美国发起“双反”调查;2012年欧盟反倾销又接踵而至。

  高纪凡透露,美国“双反”税率超出了天合的承受能力,但是其“双反”的内容仅限于原产地为中国大陆的电池片。目前通过与台湾企业合作,使用台湾的电池片组装产品,可规避“双反”税率,将产品销往美国。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的普遍做法。

  但此次欧洲反倾销对象的范围,不仅包括太阳能电池片,还延伸到了晶体硅光伏组件和硅片。王磊指出,“这是欧盟反倾销调查的一贯做法,不仅针对产品本身,还牵扯到上下游,把路都堵死了。”

  这不能简单归因于贸易保护抬头。自2005年中国光伏组件产业出现爆发性增长至今,该产业一直处于畸形发展的状态。一方面,光伏产业市场与原料“两头在外”——产品的70%销往欧洲,同时从欧洲大量进口硅原料。

  另一方面,大量涌现的光伏组件制造商并未推动本国光伏发电项目发展。受制于电网并网问题及产业政策乏力,国内光伏发电一直未取得与组件产业相称的发展速度。在由上游硅料、中游组件和下游电站所构成的光伏产业链中,中国的光伏产业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畸形发展态势。

  在国内光伏组件企业的发展历程中,常见地方政府的影子。从2005年起,受惠于各级地方政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中国光伏制造产能迅速跃居全球之冠。而2010年出现行业拐点后,光伏企业又寄望于地方政府制定救助方案及中央政府出面游说外国政府以缓解压力。

  这期间,各地纷纷出台政策,抛出无息贷款、零地价等优惠条件。扩张和投资,那时是光伏领军企业的实力象征。值得注意的是,彼时扩张越猛的企业,面临的压力也越大。

  不断膨胀的产能还使得光伏组件企业之间的竞争出现白热化,价格战一再升级。天华阳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苏维利表示,中国光伏组件企业并未拥有真正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在新进者不断加入之后,组件产品价格一跌再跌。

  在晶科能源创始人兼CEO陈康平看来,原料价格下降、制作工艺规模化和成熟化都是光伏组件价格下行的驱动力。而价格战的主战场,则是欧美的光伏装机大国。

  高纪凡亦坦承,国内企业的过度竞争是导致目前局面的重要因素。“盲目投资引发产能过剩进而导致过度竞争,一些优秀的企业也受牵连,没有过度竞争,贸易保护主义的风根本吹不起来。”

  从2005年至今,中国乃至世界光伏市场的迅速发展都建立在政府补贴和帮助之上,只是形式各有不同。

  在中国,地方政府直接为组件企业在土地、税收、贷款上提供优惠条件,使得中国在光伏组件制造方面异军突起,成为整个产业链中最强的一环。

  在欧美,政府大幅度补贴光伏电价,这在促进光伏电站投资的同时,也带动了光伏组件企业的发展,中国企业尤其受益。

  但自2010年以来,欧美政府的补贴大大减少,光伏装机大国德国从今年3月起,针对不同规模的光伏发电系统的补贴额下调20%至30%。经过上一轮的快速发展后,中国政府亦开始反思对光伏组件企业的扶持政策,在这一领域的招商引资态度愈发谨慎。

  在经济危机的背景下,补贴经济无以为继,失去了补贴的光伏发电项目无论是在稳定性还是经济上都与传统的电力形式如火电、水电、核电相去甚远。在发电效率上,光电也不及风电。未来,全球光伏产业有可能出现萎缩局面。

  政府补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苏维利认为,光伏产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模式——实现光伏发电的平价上网,让光伏电站真正拥有竞争力。

  挤压组件商的利润空间,降低光伏电站造价成本,是光伏发电在价格上拥有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中国光伏组件行业的过度竞争和产能膨胀,虽然造成了市场上的种种混乱现象,但也推动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多位业内人士均称,“五年前,谁也不敢想象在2012年可以1.5美元/瓦至2美元/瓦的成本建造光伏电站。”

|<< << < 1 2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中国光伏产业如何走出困境?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召开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