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靳保芳博客>>正文  
 

关键字:

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靳保芳开放战略造就“晶龙奇迹”

作者: 段同刚 来源: 晶龙丰碑 发表时间: 2012-04-01 已浏览 字号:

严明 郑惠华 段同刚

在宁晋县,甚至在河北省,晶龙集团的发展都是一个奇迹。董事长靳保芳就是这个奇迹的创造者:从1996年到2008年,12年的时间,他把一个只有3台拉晶炉和10余名员工、硬着头皮顶着嘲笑上马的高科技小厂,一路带到拥有32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1家美国上市公司、年收入118亿元、主产品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庞大集团。

2009中国企业500强中,晶龙集团名列448名;在23届中国电子信息企业百强中,列第19名;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列70位。今年1-7月份,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2.2亿元,上缴税金3.03亿元。

走出去、请进来,借力发展

晶龙集团创立之初,靳保芳就确定了“走出去、请进来”,借力发展的思路。

1997年,晶龙和第一个合作伙伴——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共同出资,成立河北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借助松宫雄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这个合资企业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松宫为宁晋单晶硅打开了海外市场,开辟了晶龙走向世界的通道。

自此,晶龙集团通过合资合作借力发展之路越走越顺,几乎平均每年成立一家合资企业。伴随每一次合资合作,晶龙都会跃上新的发展台阶,与松宫合作,单晶硅产量雄踞亚洲第一;与香港其昌等公司合作,单晶硅产量跃居全球首位;与澳大利亚光电科技公司合作,具备了生产太阳能电池片能力;与美国克朗公司合作,可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打造成全球光伏产业最完整产业链条。

在合作的同时,晶龙集团始终没有忘记通过自主创新“强身健体”。

“石英坩埚能够自己生产,不仅降低了成本,而且使企业发展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说。依靠自己的研发队伍,2002年晶龙成功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英坩埚,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而且把全球石英坩埚的售价拉低了200多元。

晶龙走出了一条在合作中逐渐发展壮大,壮大后逐渐取得合作自主权的道路。

做大做强,拓展国际化发展平台

我国光伏产业产量的95%左右是靠国外需求拉动的,其中德国占到57%,成为拉动这一产业需求的主要动力。

这种格局下,德国的政策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单晶硅产业的发展。2006年以来,德国政府减少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导致其市场需求量直接缩减一半,整个国际市场则减少了四分之一,太阳能片价格随之下跌。而这种价格下降使晶龙减少利润达两亿元。

20075月,晶龙在德国与当地一家经营性企业合资建立太阳能电池组件公司,这使企业在产品市场国际化上迈出了一大步。“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国际化是必然要求,必须实现产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和智力人才国际化,才能迈上国际化大公司的崭新发展平台。”靳保芳多次强调。

晶龙集团智力人才国际化,则是从中国太阳能产业第一人——澳籍华人、经济学硕士杨怀进开始的。

杨怀进促成了晶龙集团与澳大利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澳大利亚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的三方合资,并引来一批海外博士,还一手策划了晶澳公司纳斯达克上市传奇,当时晶澳成立不到两年,投产还不足一年。

从国际化人才的惊人表现中,晶龙进一步发现了人才的“奥妙”。晶龙提出,在内部营造人才成长空间和环境,在外部不惜一切代价广招英才。

“河北工业大学教授任丙彦把单晶硅科研成果拿到宁晋转化,为晶龙集团发展埋下第一粒火种;晶澳的国际化,让我们拥有了原来想也想不到的大量海外资金,有了国际先进技术,有了更为科学的管理。有了人才,什么都会有的!”靳保芳坚信。

|<< << < 1 2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从优秀到卓越
下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最具影响力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