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同刚 高琴伟 李豪强
编者按:今年以来,世界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下半年以来,许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还有的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甚至倒闭。然而,晶龙集团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仍保持了翻番增长。1-10月份,完成销售收入107.45亿元,实现利税25.8亿元,出口额达18亿元。同遇寒流,缘何盈亏“两重天”?《晶龙宝刀传奇》为大家揭开了“谜底”:晶龙集团把“宝”押在持续技术创新上。希望全县企业以晶龙集团为榜样,坚定信心,应对挑战,齐心协力,共渡难关,为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12月4日晚,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新闻报道了晶龙集团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不断创新赢得更大市场的做法和经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各级领导的关注。近日,我们对晶龙集团进行了深入采访。
晶龙集团创建于1996年,历经十余年的发展,已茁壮成长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级单晶硅生产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太阳能硅材料产业基地、河北省半导体材料基地,还被业界誉为光伏产业的“圣地”。连续五年太阳能单晶硅产量居于世界第一位,硅片产量位居全国前列,跻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127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362名、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第164名、第22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24位、河北省百强第36位,被列为河北省第二批重点支撑产业项目。
只有占领了技术的制高点,才能占领市场的制高点。晶龙集团从创业之初就建立了科学家与企业家之间的联盟,先后与河北工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基地,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联合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加快技术创新进程。目前,晶龙集团已经创立起了横向、纵向两条完整的产业链。横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生产太阳能级、二极管级、集成电路级等各种规格的单晶硅和硅片,同时建立相关配套企业,使各生产环节所需设备、辅助原料等基本实现自主生产;纵向延伸,使产品从半导体材料向成品延伸,从一般产品向高精尖产品延伸,从低端低附加值产品向高端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以太阳能级单晶硅为重点,不断向下延伸,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光伏产业的大集群。
与此同时,晶龙集团以业界顶级专家教授为核心,组建了电子材料研究所和科技创新委员会,制定了《技术创新工作条例》,号召全员开展创新,形成了科学家、教授与乡土人才百花齐放的特色人才队伍和鼓励创新、培育人才的“人人参与创新活动,个个争当创新模范”的机制。今年以来,晶龙集团共完成科技改革和技术攻关课题160多个,申报专利10项。其中,被少数国际大公司掌握并封锁的高纯石墨热场生产技术,不仅在晶龙人自主攻关后开花结果,还实现了单位原料“1=3”的利用效率,减少宝贵的原料损耗达50%以上,年均增加效益数千万元。22英寸热场的成功使用,使单晶炉单产由750公斤提升到1300公斤。石英坩埚涂层技术的应用,提高拉晶成品率10%以上,而单晶成功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企业年产值就能增加2400万元。通过革新石英坩埚生产工艺,使每台设备产能增加50%以上,而且成品率提高了7%,年创效益2000多万元。
2005年以来,国际光伏产业异常火暴,多晶硅原材料售价由以前的17美元/公斤飙升为400美元/公斤且“有价无市”,原材料所占生产成本就达70%左右。面对残酷的竞争形势,晶龙集团把技术创新目光锁定在节能降耗上,并以研发超薄硅片作为创新工作突破口。通过技术攻关,该集团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新法”,使每公斤单晶出片数增加了6.67片,硅片厚度也从270微米下降到180微米,硅片成品率达到了99%以上。同时,每台线切设备每刀节省40公里钢线。这样每公斤单晶硅就能增加效益近300元,按年加工单晶硅1000多吨计算,可以说一刀切出了两亿元。
当我们问到国际金融危机是否对晶龙集团造成影响及如何应对时,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说:“影响肯定是有的,而且我们也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最近集团旗下的晶澳公司与全球石油巨头英国BP公司和德国Solar—Fabrik电池制造商分别签订了300兆瓦和30兆瓦的太阳能电池加工合同。虽然企业生产利润减少,但我们2009年的生产订单已排满。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保生存、抓机遇、求发展”的工作思路,坚定信心,充分运用科技创新这把“宝刀”在提质量、降成本、强服务上,不断磨砺,同舟共济,使企业在经济严冬中化“危”为“机”,保持又好又快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