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文化>>晶龙英模>>正文  
 

关键字:

深情厚爱铸晶龙

作者: 段同刚 田思 来源: 本站原创 发表时间: 2012-03-20 已浏览 字号:

 

  在晶龙有这样一位老人,十六年前,他从天津来到宁晋,从此,把晶龙集团当成家,十几年如一日,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为晶龙的起步腾飞倾尽了心血。他高尚的人格、高超的技艺赢得了整个集团的尊敬和爱戴,大家亲切地称他“师傅”,靳总夸他是“晶龙的大功臣”。他就是集团顾问、原集团总工程师吴树田。

  我的承诺:既然来了就要干好,困难面前绝不打退堂鼓

  董事长靳保芳“三顾茅庐”请任丙彦教授的故事广为流传,鲜为人知的是教授请吴师傅来晶龙还有一段“三谈”的故事呢!教授被靳总说服后,开始筹划在宁晋生产单晶硅项目时,考虑到项目建设要想成功还需要一个了解设备的多面能手做搭档,于是他想到了老朋友吴树田。

  吴师傅是天津人,原来是河北工业大学校办工厂的一名技师,后来进了学校的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也就是在那里认识了任丙彦教授。七十年代初期,河北工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前身)上半导体项目的时候,吴师傅与任丙彦教授共同参与了国内第一台液压无爬型传动单晶炉的研发制造,他们是国内最早接触单晶硅项目的一批人。

  1995年的一天,吴师傅得知教授邀他一块来宁晋搞单晶硅时,本是不想来的。他心想,“把单晶硅从学校的实验室搬到工厂,还要搬到偏僻的宁晋县城去,能成吗?自己已经59岁,就要退休在家安度晚年了,何必要去远在四百公里外的宁晋找麻烦呢?”但对老朋友他没好意思一口回绝,只说考虑考虑。教授见还有希望,又几次劝说,终于把吴师傅给说动了。

  之后,教授考虑,这次是为生我养我的家乡去做贡献,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面子丢到家了。为此,又向吴师傅提出一个要求:“到宁晋搞项目不管成功与失败,必须待够三年。”吴师傅郑重告诉教授,“既然同意去了就请放心,一定干好,绝不半途而废、打退堂鼓。” 

  刚到宁晋,吴师傅就被委以重任——设计厂房。他本来是搞机加工的,厂房设计倒是从没做过。可是这儿除了教授和吴师傅,大家连单晶炉都没见过,怎么设计拉晶车间呢?吴师傅没有推辞,他常常带着字典,不认识的字就查,不懂的事就找有关人员问,凭着自己对设备的了解,一边学习建筑知识一边构思厂房,为晶龙设计出了第一座拉晶车间。

  单晶炉买来以后,从调试设备开始,在时间上几乎没有上下班,一天恨不能作两天用,干到夜里12点成了常事。为了赶时间,吴师傅就干脆吃住在车间,连周末都不休息。

  拉晶需要2000的高温,夏天三十八九度的气温,站着不动还嫌热,更何况整天守着几台炉子呢?那时候车间里还没有空调,因陋就简只装了两台排风扇,室内温度可想而知。当时的工艺落后,买来的设备三天两头出故障,为了不耽误生产就要抓紧时间修理,这位60岁的老人忍受着难熬的高温,热的没办法了,就在头上顶块湿毛巾,但始终坚守在生产第一线,解决了无数的技术难题。

    一天夜里凌晨两点,他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原来因为下雨打雷,危及到了生产安全,需要把电停掉。可是一旦停电,正拉了一半的单晶就浪费了,怎么办?大家只好来找吴师傅。“那天晚上雨下得很大,外面一直电闪雷鸣,如果不去车间看看,也不知具体什么情形,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他顾不得许多,打上伞,头上顶着“隆隆”的雷声,脚下踩着泥泞的路,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车间查看,最后决定停掉设备,用小损失换来了大安全。

  从大城市来到县城,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原来住的房子里,夏天有风扇,冬天有暖气,吃的是可口的饭菜。来到宁晋后,白天工作在工棚,晚上住在小饭店,夏天热的浑身冒汗,还要忍受蚊虫叮咬,冬天屋子滴水成冰,屋里屋外一个样。吃饭时苍蝇满天飞,看了就想吐。环境虽然恶劣,吴师傅却并不言苦。宁晋离天津并不太远,可他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厂里有太多事情让他牵挂。一年春节,因为有个上海客户突然提出合作,大年三十刚到家,初三他就又匆匆忙忙赶回了晶龙。一心想着要把事情做成、做好,他说:“既然来了就要尽己所能,这样才对得起企业,无愧于自己的承诺。”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集团2011年度优秀员工名单
下一篇:晶龙集团作出“学习吴树田,争做好员工”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