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晶龙:五年三次“飞跃”之谜

作者: 蔡计锁 段同刚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0-05-13 已浏览 字号:
  
  ——— 解析一个光伏产业巨头的“转方式”路径
  小小的宁晋县城,出了一个大“晶龙”。
  请看———
  2009年产太阳能单晶硅1885.4吨,位居世界第一;年产单晶硅片11441.7万片,坐拥世界单晶硅加工中心;2009年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超过1000兆瓦,进入全球三甲;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实现销售收入超过百亿元,跻身中国企业500强;今年一季度,太阳能电池销量超过250兆瓦,跃居全国前列……
  短短5年时间,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龙)从一个弱小的县域企业迅速成长为世界光伏产业巨头,令人惊叹。
  身处内陆小县城,晶龙靠什么实现巨变?4月16日,笔者走进晶龙,一探究竟。
  产品:从低到高的转型———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有了高端产品,小企业也能抢占新能源产业高地
  提起晶龙,许多人很好奇:“一个县域小企业怎样登上了新能源产业高枝儿?”
  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的回答直截了当:“坚持转变发展方式,通过与外方合资、在美国上市等超常的发展,提升了技术,融得了资金,成功跃上了太阳能产业高端,这使得我们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颇具优势。”
  晶龙员工对企业从单做单晶硅到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成功转变颇为自豪:“能度过去年市场‘寒冬’,销售收入再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没有太阳能电池这一重要链条实现不了,单靠拉单晶没利润,死定了。”
  事实上,对企业来说,在迈向产业高端进程中实现如此重要的飞跃,却是被“逼”出来的。
  5年前,世界太阳能光伏产业正迎来一轮火爆期。市场对硅片的需求旺盛,晶龙生产的单晶硅片一度供不应求。2005年晶龙年产太阳能级单晶硅达到1500多吨,占世界市场份额的20%左右,连年稳居世界第一,由此喊出了“世界单晶硅生产基地”的口号。
  没想到,志得意满的晶龙却遭到“当头一棒”。在一次国内权威专家来晶龙指导工作时,晶龙热情洋溢的汇报换来的却是一句:“不就是一个搞基础材料的,追逐太阳能产业,卖材料能有什么出息。”
  靳保芳说:“这句话像根刺扎着心,时刻让人如坐针毡。”
  的确,生产单晶硅在整个太阳能产业的U型曲线中是位于底部的。据粗略计算,当时一根长6英寸重13公斤的单晶硅棒售价在3.1万元左右,而制成太阳能电池售价则高达4.8万多元,可以说,高额的利润都被高端产品赚走了。不可否认,从1996年成立至2005年,晶龙与自己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近10年了,晶龙年销售收入还不到20亿元,在业界规模仍然较小。要想脱胎换骨,只能向U型曲线的高端转变。
  生产太阳能电池技术含量高,被认为是新能源产业中的高地。别人能干的,晶龙人也一定能干成。不但要干成,还要干得比别人好。执著的晶龙人狠下心来,决定向生产太阳能电池高端“攀登”。
  合资是实现产业升级的一条有效途径,晶龙抓住了机遇。通过与澳大利亚合资,2005年5月18日,晶龙控股的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3月26日,晶澳一期工程首条25兆瓦生产线投产。
  这是关乎企业巨变的一次关键飞跃。踏上更高平台的发展轨道,晶龙“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光伏产业从拉晶、切片,到太阳能电池、组件、安装完整的产业链条。由此也开启了晶龙“火箭式”快速长大的历程:2005年销售收入18亿元;2006年销售收入36亿元;2007年销售收入63亿元;2008年销售收入118亿元;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下,仍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
  技术:由弱到强的突围———
  小县城里缺人才、技术,靠“团队引进”掌握尖端技术,才能开创大局面
  地处华北平原内陆的宁晋县城,没有大都市的繁华,更不具备大城市的人才、技术优势。
  熟悉太阳能产业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新兴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才算真正的“强者”。而在2005年之前,晶龙在太阳能产业中独缺太阳能电池生产这一环。很显然,这一高端技术靠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小县城里一无技术,二缺人才,发展高科技,技术支撑何在?”笔者直言不讳,抛出了心中的疑问。“置之死地而后生,别只盯着自己盘里的菜,外面的世界更精彩。”靳保芳直奔主题,他说,引进技术与人才必须解放思想,创新思路,“眼睛向外”。
  事实证明,正是一次大胆的思想解放,迎来了柳暗花明。
  上午考察,下午就签约了,澳大利亚方单科技入股就占了15%。对方看中了晶龙在基础材料上的优势,双方一拍即合,成立了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
  然而,对方科技入股却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有人说,市里、省里也没见合资合作中有几个科技入股的,科技入股不就是白给股份吗?让科技占如此大的股份难道不心疼?
  面对质疑,靳保芳却有着自己冷静而独特的思考。
  世界先进的太阳能电池制造技术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手中,合资的科学家团队正是来自这里,技术上都是世界顶尖高手。合资后,正好可以补齐晶龙在生产太阳能电池上的技术短板,技术入股对企业来说是一个飞跃。
  狭隘的胸怀,束缚手脚;超人的胆识,推动发展。
  追逐新能源产业,晶龙借力起飞。国际化技术团队挺起了晶龙的智力脊梁。晶澳太阳能电池转换率超过17%,一举跨入国际一流行列,开创了晶龙向世界新能源产业巨头迈进的新局面。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在技术和人才方面,除了依靠“团队引进”,晶龙还大胆坚持“多条腿”走路。近年来,晶龙成为多所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基地,许多前沿科技“拿来”为企业所用。
  科技创新让晶龙摇身一变成为市场“高手”。2009年,晶龙共完成创新项目255项,申报国家专利60多项,其中申报国家发明专利23项。自主研发的掺镓硅单晶技术不仅在国内取得了专利证书,而且在美国、欧洲也获得了专利审批。这标志着晶龙破解了光伏产业一项世界性难题,率先实现了单晶硅电池转换效率的稳定性、无衰减。晶龙产品竞争力显著增强,备受市场青睐。
  产业结构的升级,决不是简单拿别人的设备拼凑起来的升级,而必须是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升级。目前,晶龙已经拥有三个大型实验室,为企业的发展积蓄着科技力量。晶龙拥有自主研发、自主知识产权且替代进口的创新项目不下20余项。这些技术上的创新改变了过去简单模仿别人制造的局面,企业正加速从“晶龙制造”向“晶龙创造”转变。
  资金:从近到远的突破———
  靠“攒钱”建不了几条生产线,瞄准世界资本为我所用,才能加快转方式的步伐
  在晶龙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采访,看不到传统产业的机器轰鸣,看到的是在酷似实验室的现代化生产线上忙碌的身影。
  笔者问:“建一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需要花多少钱?”
  回答是:“6000万元至8000万元,资金投入巨大。”
  发展新能源产业,巨大的资金投入哪里来?
  刚刚走上生产太阳能电池的晶龙,发展遭遇资金瓶颈制约。上10条生产线大约需要近7亿元,而从自身积累看,也就是近处着眼,凭一个企业积累资金耽误时间,在机遇面前是最大的浪费。
  企业已经站在了一个世界范围的广阔平台上发展,放眼远望,最快捷的方式是上市,可迅速融得发展资金。
  思想上获得突破,晶龙利用资本市场也达到新的高度。“现在想起来,感觉还是那么神奇和有魔力。”对晶澳公司2007年2月7日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所产生的影响,晶龙人至今感慨颇深。
  在国际化管理团队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高超运作下,晶澳成为我省太阳能行业首家在美上市的高科技民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晶龙先后从国际资本市场拿回40多亿元资金。
  世界资本开始为晶龙所用。利用这些资金,晶龙实现了扩大再生产,新能源产业规模迅速发展壮大:2007年太阳能电池产能发展到175兆瓦,2008年发展到750兆瓦,2009年更是发展到1000兆瓦,跃居全球光伏行业前三甲……
  2007年,企业成立了晶龙投资公司,并在上海设立了投资公司,把触角伸到了资本市场,进行战略投资。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上海晶龙投资公司成功运作,在国内一个多晶硅项目上投资3000多万元,却得到了13倍的回报,为企业度过国际金融危机提前做好了资金储备。
  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晶龙按照抢占行业制高点的战略思路,利用资本的力量,加速在国际国内布局:投资世界硅材料巨头美国海姆洛克,稳定硅材料来源;在德国、美国设立公司,开拓国际市场;在上海、廊坊燕郊、扬州、邢台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利用更为广泛的技术、人才、市场等资源抢占制高点。
  在春天的阳光里,充满激情的靳保芳心里勾画着新的发展蓝图:在不远的将来,晶龙期待着下一次更加深刻的转变,因为晶龙已经定下了向世界500强“冲刺”的新目标……
                            
关闭窗口

上一篇:以人为本是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
下一篇:河北晶龙4项创新成果获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