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转换率最高太阳能组件晶龙制造

作者: 段同刚 王丽英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4-05-29 已浏览 字号:

不久前,2013年度“PV TOP50”最终榜单正式出炉:晶澳喜获“2013年光伏行业十大创新组件”荣誉称号。

功夫不负有心人。工信部对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进行公示,在总数为109家的光伏制造企业名单中,河北省共有11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有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宁晋晶兴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宁晋松宫电子材料有限公司、邢台晶龙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以上企业涉及光伏制造领域的多晶硅、硅棒、硅锭、硅片、电池、组件等生产环节。

值得可喜可贺的是,这11家企业中,晶龙集团就占了5个席位。根据工信部之前出台的《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及《光伏制造行业规范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这些企业将继续享受国家出台的市场应用扶持和信贷授信等政策支持。

全员创新,手握核心技术闯关

——线切钢线总能比别人细5微米

“全员创新,努力掌握核心技术是晶龙能够胜出的重要法宝。”靳保芳的回答清晰而明确。

在太阳能电池研发上占据着领先地位,而在单晶硅拉晶以及线切等领域,晶龙则手握核心技术。

大家不能忘记,在这轮太阳能光伏寒冬最为残酷的竞争中,众多的企业破产倒闭,而晶龙引以为傲的是掺镓硅单晶解决了光衰难题,线切钢线总能比别人细5微米,加上管理水平的提高,这成为晶龙制胜市场寒冬的“杀手锏”。

在宁晋基地,从拉晶和切片的每一道工序开始搞创新,提高技术水平。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助企业实现了“一刀切出1亿元”。“一刀切出1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靳保芳说,“关键就在于晶龙的技术。”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9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8%以上。这样年产几千吨单晶硅,每年晶龙就能轻轻松松增加一亿元进账。

正是靠着这些新技术的优势,在众多企业线切不赚钱、纷纷关停生产线的情况,晶龙却能满负荷生产。许多国内外大型企业专门来晶龙做线切加工业务,因为同等条件下,晶龙能切得既多又好。

在东海基地,硅材料研究和多晶铸锭技术的不断提升,让企业在市场风雨中磨炼出崇尚技术创新的精气神。负责人王建立坚持科技创新的热情饱满:“生产最优质的产品,让市场给我们打分,我们要争取走的更远。”

在扬州基地,每一个研发子项目,往往用两套方案,如果一个成功,而另一个失败,则选择成功的;而两个都成功,则选择最优的,或者叠加二者的技术,取长补短。

在合肥基地,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了1000多平方米的组件综合检验实验室,六七十台套设备可检测各种天气情况下(包括雨、雾、高温、冰雹、冷冻、强紫外线等)产品的性能,为保持产品技术的领先不舍昼夜。基地负责人范瑞茂信心十足:“我们的产品技术一流,已得到国内外12家专业机构认证,我们有信心再创佳绩。”据了解,这里的综合检验实验室正在申报国家实验室。

这是全员创新的一个典范。超乎所有人想象,在最困难的时候,晶龙仍能逆风飞扬。

在鼓励创新上,除了资金支持,晶龙还制定了具体创新方法,理清创新思路,以保证“好钢要用到刀刃上”。早在2005年,企业就成立了科技创新委员会,颁布《技术创新工作条例》,成立电子材料研究所和研发中心,每年都要根据发展实际选定十几项科技攻关课题,并把它落实到人头上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及时兑现奖励,并在年底进行表彰。

早在18年前成立之初,晶龙就走了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一体化科技创新道路。

“产学研结合、科研生产一体化,是科技型企业成功的必由之路。”靳保芳认为,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科技含量高、尖端人才密集、营销外向型强、生产工艺升级快等特点,唯有坚持产学研结合,才能保障技术持续创新。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澳与意企合作开发背接触组件技术
下一篇:晶龙推进质量发展获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