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市场观察>>正文  
 

关键字:

中国太阳能光伏市场的现状及出路

作者: 来源: 日经BP社 发表时间: 2012-12-18 已浏览 字号:

王海生分析称,投资者最优选择是在政策实施的中后期,即2014-2015年开展大规模安装。他和王斯成及其他几位演讲者均指出,目前,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投资回报率低于大型地面电站和金太阳工程项目,而且电站度电补贴价格,上网部分能否全额收购,及补贴持续时间的不确定,使企业无法预测投资回报,风险很大,短期很难激发投资热情。因此,建立稳定可行的商业模式是吸引投资者的关键。

王斯成表示,虽然国家电网已发文积极解决分布式光伏的上网问题, 这会使光伏行业会受益,但国家电网会有一些损失,因为它以前收钱,现在不收钱了。王海生也认同此观点,他称:“重要的是,各省市电网分公司并未将分布式光伏发电上网列入年度内部业绩考核指标,因此具体落实效果很难预料。”

王斯成还担心地强调:“要防止企业做事一窝蜂,以免今后出现电站过剩的情况。”

研讨会上也存在着另外的观点。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研究所副所长吴福保针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对配电网规划设计、运行控制和继电保护等方面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规模化发展的相应措施和建议。不过,他还表示,德国配电网的负载率约60%,中国的负载率达80%或更高,留给太阳能光伏发电的空间不大,且屋顶资源不多,因此,中国东部地区的分布式光伏发电不会有太好的前景。

地面电站方面,对于业内传说的“六大六小”授信支持及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紧急救助,王海生表示:“这种可能性较小,应该只是传闻,因为救助对产业弊大于利,得不偿失,且会为欧美发动贸易战提供借口。”

他在分析市场供需情况时表示,对中国企业可接触的市场,考虑到欧美“双反”的影响,2013年的市场需求容量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供给方面,2013上半年可能是行业最差时期。10-20%的GW级大厂、30%的100-500MW级中型厂、60-80%的100MW级小厂会被迫退出。预计2013年底,全球产能55-60GW,中国大陆厂商的产能降至30-40GW,而国内产能通常占全球产能的一半以内,产能过剩仍将持续。

此外,无效扩产转固定资产,当产量下降时,产成品转至库存,导致存货大幅增加,现金流持续恶化,销售净利润下滑。因此,企业的业绩和盈利能力在短期内看不到改善迹象。

不过王海生也指出,国内电站开发已具备核心条件,电站开始具备盈利能力,投资风险在降低,中广核、中节能、招商局新能源和上海实业等大型央企开始投资光伏电站,开发商退出机制初步形成,2012年下半年,部分电站开发商将通过出售电站获得快速投资回报。

国内行业如此艰难之时,厂商对任何一丝机会都不应放过,再瘦再小的肉都要吃。笔者在国家能源局网站最新公布的2012年中国金太阳示范工程第二批项目目录中,发现英利获批项目超过298MW。王斯成表示:“按用户侧发电项目补助5.5元/瓦的标准,英利的利润相当可观。此前,英利一直在跟进该项目,而尚德、阿斯特等大厂商却无意或有意忽略了这部分‘小’业务。”

不过,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资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俊峰认为,十二五期间的太阳能规划目标意义不大,它只是一个底线。在中国,更重要的是机制。

欧盟的“双反”大棒会落下吗?

拓展海外市场方面,虽然有些中国光伏厂商也在考察、评估欧洲市场和工厂。但他们仍然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欧盟若没能通过“双反”或税率很低,海外收购和当地建厂的做法就没必要。

欧盟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这让中国光伏厂商感到自己并非完全孤立无援。一些行业协会和成员对反倾销持强烈反对的态度。例如,拥有不少光伏设备制造商成员的德国机械制造商联合会认为,贸易保护主义将极大伤害本地机械行业,会导致光伏生产设备制造商出现破产。很多来自光伏设备、材料、系统集成领域的成员们表示,不应以这种方式为本地的高成本厂商提供保护,况且受保护厂商的比例也不大。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研调:步入淡季 12月太阳能现货市场交易转冷
下一篇:瑞信:中国太阳能供过于求状况或一年内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