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市场观察>>正文  
 

关键字:

光伏发电的市场化之途

作者: 来源: 太阳能发电 发表时间: 2012-07-16 已浏览 字号: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光伏产业已到了关键发展时期,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制造业体系。不过,虽然“三头在外”的状况在近年有所改善,但应用方面仍主要依赖国际市场需求。因此,在当前国际光伏发电市场增长乏力和贸易保护加剧的情况下,国内光伏业的可持续发展遇到了较大的困难。
  如何推动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
  笔者认为,只有积极培育国内光伏发电的长远应用市场,寻找到真正市场化的发展模式,才可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市场化发展提供最基础的支撑。
  市场的孕育过程
  中国光伏产业的崛起有两个原因:一是德国及欧洲光伏应用的快速发展,二是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比较优势。
  十年前,国内一批市场嗅觉灵敏的民间资本,受国际光伏市场需求的驱动率先进入了光伏制造业领域,并在财富效应的刺激下迅速壮大了规模,使得国内光伏产量很快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但当国内光伏制造业发展到了一定规模时,完全依赖海外应用市场的发展模式就难以为继了。因此,国内应用市场的培育也就变得日益迫切起来。
  2009年,国家相关部门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连续出台了两个推动光伏应用的财政补贴政策。为了同一个行业发布两个财政补贴文件,这在中国财政史上也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国家也迫切希望培育起国内光伏市场,而不仅仅满足于“为他人作嫁衣裳”。正是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国内光伏应用市场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0年,全球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欧洲的发展进入了巅峰,装机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0%。但由于欧债危机的影响,包括德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主要光伏应用市场开始大幅削减光伏装机补贴,造成全球光伏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光伏组件价格至今已下跌了50%以上,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随之锐减。
  虽然我国光伏组件生产企业由此陷入了困境,但价格的快速下跌却给国内光伏应用市场的启动带来了机遇。2009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为16万千瓦,2010年为50万千瓦,截至2011年底国内累计光伏装机量达到了300万千瓦,相比2008年增长了20.4倍,财政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明显。但政策终究代替不了市场,随着申报补贴的项目越多,中央财政的负担也越来越大。
  2011年7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关于完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电价政策的通知》,首次推出了全国统一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上网标杆电价。但本应由市场说了算的定价权却由政府这只手来包办,也说明了光伏发电的市场化机制尚未形成。因此,光伏上网标杆电价的意义,不在于价格是否合理,而在于内需市场终于开启。
  发展中的瓶颈
  国家构想的光伏发电市场化路线是:通过中央财政补贴——推动市场启动——引导社会投资——形成规模化——促进成本下降——实现平价上网——形成社会真正需求——进入市场良性循环。
  不过,目前的光伏发电仍有价无市。其原因在于光伏电价高于煤电价格,难以激发光伏电力的社会需求。
  相比煤电而言,光伏发电价高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光伏电力的成本过高,另一方面在于煤电的价格不合理。但光伏发电的成本下降快速,煤电价格也不会长期倒挂,一个不断下降,一个不断上涨,两者竞争力趋近是必然趋势。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2015年中国光伏装机量目标增至21GW 国内市场有望腾飞
下一篇:瑞信:中国太阳能供过于求状况或一年内消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