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市场观察>>正文  
 

关键字: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2014我国光伏业总体向好仍需警惕产能过剩

作者: 来源: 中国电子报 发表时间: 2014-06-28 已浏览 字号:

 

2013年全球十大多晶硅企业产能/产量

企业

国别

2013年产能(吨)

2013年产量(吨)

江苏中能

中国

65000

50400

Wacker

德国

52000

46000

OCI

韩国

42000

35000

Hemlock

美国

42500

33000

REC

美国

25000

20500

特变电工

中国

17000

7900

Tokuyama

日本

15400

7500

MEMC

美国

8000

6000

大全新能源

中国

6000

4800

亚洲硅业

中国

5000

4000

合计

 

277900

214700

注:为估计值

2013年全球十大硅片企业产能/产量情况

国别/地区

企业

2013年产能(GW

2013年产量(GW

中国大陆

协鑫

10

8.6

中国大陆

英利

2.8

2.3

中国大陆

昱辉

2.2

2.1

中国台湾

绿能

2

1.9

中国大陆

旭阳雷迪

1.8

1.6

中国大陆

赛维

3.3

1.5

中国大陆

晶科

1.8

1.5

韩国

Nexolon

1.7

1.3

中国大陆

隆基

1.3

1.2

中国大陆

天合

1.4

1.2

 

合计

28.2

23.2

2013年全球十大电池组件企业产能/产量

国别/地区

企业

产能(MW

产量(MW

中国

英利

2800

3100(代加工)

中国

天合

2450

2471

中国

阿特斯

2600

1800

中国

晶科

2000

1700

美国

First Solar

2560

1628

韩国

韩华

1620

1300

中国

晶澳

1800

1218

美国

SunPower

1270

1134

日本

京瓷

1200

1100

日本

Solar Frontier

980

920

合计

 

19280

16371

                                            数据来源:CPIA20144

我国光伏产业受政策引导和市场驱动等因素影响,形势有所好转,市场稳步扩大。2014年,在市场需求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我国光伏产业规模将保持平稳增长,但仍将承受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

总体形势有所好转

行业发展逐步回暖,企业经营状况改善。2013年,全球新增光伏装机38.4GW,同比增长20%;全年多晶硅、组件价格分别上涨47%8.7%。欧盟对我国光伏“双反”案达成初步解决方案,我国对美韩多晶硅“双反”作出终裁,外部环境进一步改善。国内企业经营状况不断趋好,截至2013年年底,在产多晶硅企业由年初的7家增至15家,多数电池骨干企业扭亏为盈,主要企业第四季度毛利率超过15%,部分企业全年净利润转正。

产业规模稳步增长,应用水平不断提高。2013年,全国多晶硅产量8.4万吨,同比增长18.3%;进口量8万吨;电池组件产量约27GW,占全球份额超过60%,同比增长13%;出口量16GW,出口额127亿美元。国内市场快速增长,新增装机量超12GW,累计装机量超20GW,电池组件内销比例从2010年的15%增至43%。全行业销售收入3230亿元(制造业2090亿元,系统集成1140亿元)

盲目扩张势头减缓,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受政策引导和市场调整等影响,产业无序发展得到一定遏制,众多企业加大内部整改力度,部分落后产能开始退出。同时,部分企业兼并重组意愿日益强烈,出现多起重大并购重组案。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第一批符合《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名单情况看,其2013年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5.7%61%74%;从业人员及销售收入分别占光伏制造业的58%78%2013年,我国前10大光伏企业销售收入占全行业的23.6%,前50家销售占比63.6%,产业发展逐步向东部苏、浙,中部皖、赣,以及西、北部蒙、青、冀等区域集中。

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创新驱动效应明显。我国骨干企业已掌握万吨级多晶硅及晶硅电池全套工艺,光伏设备本土化率不断提高。2010年至今,每千吨多晶硅投资下降47%,每千克多晶硅综合能耗下降35%,多晶硅企业人均年产量上升165%,骨干企业副产物综合利用率达99%以上;每兆瓦晶硅电池投资下降超过55%,每瓦电池耗硅量下降25%,骨干企业单晶、多晶及硅基薄膜电池转换效率由16.5%16%6%分别增至19%17.5%10%;光伏发电系统投资由25/瓦降至9/瓦。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总体形势虽有所好转,但仍面临多方面的问题,不容盲目乐观。一是材料、装备等关键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尚存差距,基础研究有待加强。二是资金支持及政策扶持等过于偏重应用环节,对制造业研发及技术改造支持不足。三是发电并网等有关政策仍待细化落实。四是国际贸易环境仍存在恶化的可能。总体来说,目前光伏制造业亏损状况未有根本性改变,从长期角度看,行业仍面临深度调整。

产业链多个环节规模扩大

我国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和光伏应用等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光伏设备产业规模略显低迷。

2013年我国多晶硅产量提高,开工企业逐步增多。全年多晶硅产量达到8.46万吨,位居全球首位,约占据全球总产量的34%,回到2011年的高峰水平,与2012年的7.1万吨相比,提高了18%。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在产的多晶硅企业数量增加到16家,在产产能达到14.4万吨,与2013年表观消费量16.4万吨(我国多晶硅产量+多晶硅进口量-多晶硅出口量)相比,尚有缺口。

2013年,我国全年多晶硅进口量达到80654吨,同比大抵持平,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多晶硅进口国主要集中于德国、美国和韩国,分别进口多晶硅2.6万吨、2.2万吨和2.1万吨,3个国家多晶硅进口占比达到86.8%

2013年我国硅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全国93家硅锭企业总产能达到25.3万吨,总产量约13.14万吨,同比增长5%;硅棒年产能达到近7.4万吨,总产量达到4.1万吨,同比增长28%;硅片总产能达到103亿片,产量达到72亿片,全国硅片总产量约为29.5GW,与上年同期的26GW相比,增长13%,全球占比达到75%

从企业发展角度看,我国前10大硅片企业产能达到26.4GW,约占全国总产能的64%,产量约为21.52GW,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3%,产能集中度远高于电池和组件环节。

我国硅片出口量逐年攀升,2013年我国硅片出口额达到16.94亿美元,出口量约为7GW。其中单晶硅片出口额约为7.05亿美元,出口量约为2.5GW,约占总出口量的36%

2013年我国电池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能为42GW,产量达到25.1GW。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约为20%,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2%,位居全球首位。在电池类型方面,仍以多晶硅电池为主,占比约达到78%。全国组件总产能约为42GW,组件产量达到27.4GW,同比增长19.1%,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3.7%

在产业集中度方面,我国前10家组件企业产量达到12GW,约占全国总产量的52%。其中河北英利的电池和组件产量均位居全球首位,常州天河的电池和组件产量均位居全球第二。从我国的组件产量分布看,跨度较大,第一名英利为3.1GW,第十名正泰约为0.7GW,平均数为1.45GW

2013年,我国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量约为16.7GW,与2012年相比下降11.1%;出口额约为101.5亿美元,同比下滑20%。在出口区域分布上,亚洲地区已成为我国太阳能电池主要出口区域,占比达到45%以上;欧洲出口则持续下滑,下降至30%;北美地区出口占比约为14%

我国光伏设备产业尽管今年下游组件厂商有所回暖,2013年出货量出现大幅增长,但由组件传导至上游设备需求的过程相对迟缓,2013年我国光伏设备产业规模也略显低迷,继续呈现大幅下滑态势。总体来看,2013年我国光伏设备行业总营收约为21亿元,同比下滑60%。其中,多晶硅环节约为8亿元,约占总金额的40%;硅锭/硅片约为5亿元;电池片和组件环节分别为3亿元与5亿元。

全国光伏设备相关企业数量达到8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8000人。在主要设备企业中,捷佳创位居第一,营收约为2亿元。其他企业光伏设备营收都集中在1亿~2亿元之间。前10家企业总营收达到13.7亿元,约占光伏设备总营收的65.2%

据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统计,2013年我国新增光伏装机量达到12GW,同比增长166.7%,成为全球第一大光伏应用市场,累计装机量近20GW,仅次于德国位居世界第二,全年光伏累计发电量达到90亿千瓦时。其中,2013年光伏电站新增装机量12.1GW,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量0.8GW

光伏电站方面,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3年我国光伏电站新增并网项目468个,新增并网项目装机量12.1GW。其中甘肃省光伏电站新增并网容量达到3842MW,高居我国各省之首,占全国的30%以上。

分布式光伏方面,据国家能源局统计,2013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800MW2013年年底,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达到3.1GW,主要分布在电力负荷比较集中的中东部地区。华东和华北地区累计并网容量分别为1450MW490MW,占全国分布式光伏的60%。排名前3的省份分别为浙江、湖南和广东。

2014年增长与压力同在

光伏产业将出现多晶硅市场需求提高、电池组件产量继续增长、光伏市场持续扩大等现象。

我国光伏行业在经历2011年和2012年的持续亏损之后,终于在2013年迎来逆袭,主要光伏企业实现扭亏,经营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2013年,我国政府对光伏产业高度重视,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我国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相关配套文件也相继出台落实,涉案金额最大的中欧光伏贸易纠纷也实现和解,这些都为产业走出困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展望2014年,光伏产业将面临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既有光伏政策密集出台所带来的利好,又有国际市场不确定和供需进一步失衡等不利因素带来的挑战。

在多晶硅方面,随着下游应用市场的不断扩大,对多晶硅市场需求也在提高。另外,全球新增产能投产和复工产能利用率逐步提升,预计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28万吨,同比略有增长。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1万吨,产量主要集中在江苏中能、特变电工、大全新能源等几家企业。但由于国外多晶硅产品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规避“双反”关税,持续对我国进行低价倾销,以及市场供应量的不断增大和多晶硅生产成本的持续下降等因素,预计2014年产品价格仍将在21美元/千克上下,企业仍将承受低价压力。

在电池组件方面,随着行业的整体好转以及由于组件价格下降使得光伏发电成本不断逼近甚至达到平价上网,预计全球组件产量继续呈现增长势头,全年将达到43GW。我国光伏组件有望超过30GW,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但由于多晶硅等原辅材、第三方电池片涨价,以及国外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将给企业带来经营压力。部分闲置产能相继启动,产业也将承受供需压力。

在应用市场方面,在光伏发电成本的持续下降、政策的持续利好和新兴市场快速兴起等有利因素的推动下,全球光伏市场仍将持续扩大。预计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将达到43GW,我国将达到14GW,其中大型电站8GW、分布式发电6GW左右。但由于电网建设规划尚未出台,且电站审批权下放,地方政府为追求本地利益最大化,恐导致光伏电站建设与电网建设不协调,滋生限电弃光等问题。此外,分布式发电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潜在风险较多,规模化推广阻力仍较大。

在光伏政策方面,相关部委将贯彻落实相应的配套政策,通过扩大国内市场、规范产业、促进技术进步等组合拳力促产业发展。但也应看到,密集的政策出台也容易导致政府的手伸得过长而产生副作用,如果落实不到位、错位或执行过程中产生扭曲等,都容易起到反作用,过犹不及。

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但仍将承受供过于求带来的价格压力。虽然产业规模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复产和新增产能投产,产业恐将面临新一轮产能阶段性过剩局面,产业整合推进仍然较难,市场供需压力仍然存在,企业经营压力不减,加上外部贸易不确定性,产业面临较大的转型升级压力。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全球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展概况
下一篇:多晶硅市场止跌 新一轮扩张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