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10月10日,美国商务部公布对数十亿美元中国太阳能电池板反倾销和反补贴(俗称“双反”)的最终税率。尽管还需要11月初另外一家美国独立机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最终表决,但从美国针对此案的“咄咄逼人”之势来看,最终结果对于中国光伏产业已是凶多吉少;对严重依赖海外、业绩下滑、产能过剩等身处困境的国内光伏产业,可以说是遭受双重打击。如何寻求出路,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贸易
21世纪初,新能源产业成为了民间资本投资的兴奋点,2004年至2006年,光伏组件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占据较大份额;其繁荣主要靠出口欧美等市场,对外依赖度高。
美国贸易壁垒的图谋
对于美国商务部的终裁结果,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表示了担忧。他表示:“从目前来看,情况确实不乐观,在税率方面美国甚至有可能提高反补贴税率,但提高的幅度还很难做出预判。美国商务部的后续调查发现,中国光伏企业还获得了其他政府补贴项目,其发言人称将会修改反补贴税初裁税率。这样一来‘双反’税率将比此前有所提高,国内光伏行业面临更加艰难的处境。”
长期以来,国内光伏产业的繁荣主要靠欧美等发达国家支撑,对外依赖度较高。数据显示,国内出口美国的光伏产品规模超过40亿美元,而对欧盟出口更是超过200亿欧元,占到全部光伏产品出口的80%以上。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美国的制裁引发欧盟对华“双反”结果的效仿,依靠光伏产品外贸转内销来解困似乎并不是明智之举。宋泓表示,一方面,由于国内光伏发电需求量远远无法替代因“双反”而失去的海外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光伏发电成本较高,作为政府补贴较高的产业,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承受能力有限。“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企业在初裁之时就已经选择通过在海外建厂转移产能来绕开美国的高税率,从而维持企业的生存发展。”
但这一“漏洞”也很快引起了美国太阳能行业以及国会议员的关注。9月底,美国8名国会议员向奥巴马政府施压,要求堵住对华光伏“双反”的漏洞,即同时针对中国企业利用国外电池生产的太阳能电池板征税。美国商务部官员表示,将会在宣布终裁税率时考虑“漏洞”问题。
在此次美国商务部终裁之后,独立机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将于11月初投票表决是否征收“双反”关税。
“十二五”规则给予多种鼓励
专家指出,从国内政策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有必要通过反制等政府行为来维护国内企业利益,但与此同时确实也有必要进行相应的反思。从本世纪初光伏产业开始发迹到如今经历了一段“井喷式”发展,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已经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事实。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21世纪初,在国家释放利好信号的前提下,新能源产业成为了民间资本投资的全新兴奋点,而当时的光伏组件行业可以说是一个暴利行业,投资三年即可收回成本,在其他行业这是无法想象的。2004年至2006年,中国光伏组件行业出现爆发式增长,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占据较大份额。
从一些历史节点的政策变化可以看出这些年光伏发展的脉络。2004年,德国出台光伏并网政策,中国光伏组件出口激增。2007年,《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出台,提出到2020年光伏总装机容量实现2000兆瓦。2009年,国家开始实施“金太阳”工程,对并网光伏发电项目给予50%或以上的投资补助。2010年,“全国能源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了光伏产业的定位:科学规划、适度发展、启动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
事实上,两年前孟宪淦就预测:“中国光伏产业高速发展,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显现,国内市场刚刚启动,国际市场规模有限,不可能无限扩张,在未来1-2年中,这一行业将面临洗牌。”
而在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看来,光伏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规划、政策、资金、税收等各方面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当前产业环境背景下,随着“十二五”规划的不断落实,光伏产业各项扶植政策将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尤其是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光伏电站并网、电价补贴等措施的实行将为光伏产业走出低谷保驾护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