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行业快讯>>正文  
 

关键字:

中国光伏企业能否断臂求生 破解多重产业危局

作者: 来源: 北京商报 发表时间: 2012-10-11 已浏览 字号:

过剩产能国内难以消化

今年9月,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到2015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000万千瓦,重点在中东部地区,并网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的目标为1000万千瓦,主要在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太阳能资源和未利用土地资源丰富地区。光热发电总装机容量目标为100万千瓦。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小平表示,《规划》的出台,是国家从战略层面将通过扩大国内太阳能发电市场来消耗光伏企业由于出口受阻带来的过剩产能,这必将有利于缓解光伏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困境。

但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指出,210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是未来三年的总目标,而2011年和2012年我国光伏产能已经达到35GW和40GW,国内市场是无法完全消化光伏产业的过剩产能的,未来的一年内,还会有一部分光伏企业面临倒闭的困境。此外,成本和并网一直是制约我国太阳能发电规模化的主要问题,如果两个问题得以解决,国内市场对于光伏产品的消化能力将得到大大提升,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也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产业

光伏产业看似繁荣,但令业界感到尴尬的是,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国外市场,可以说,这把我国光伏产业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中。

国内光伏企业启动自救

近期,笼罩在光伏产业上的寒意不断加剧,曾经一度无比辉煌的中国光伏产业更是前景堪忧。前几年,光伏产业经历了爆发式发展,然而从2011年起,产业景气急转直下。今年以来,因为欧美国家相继对中国新能源展开“双反”调查,中国光伏行业目前面临着严峻的生死考验。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及时推广新材料、新工艺,成为中国光伏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9月份,面对日益严重的内忧外患,在一批批中小光伏制造企业贱卖、倒闭之后,国内光伏巨头们也启动了自救程序。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断臂自救”的同时,河北、江苏、江西等地的光伏企业,已开始谋划产业外迁。此外,国内光伏企业还通过收购欧洲的竞争对手来扩充自己的实力。

近期,国内光伏企业也加大了开拓国外其他新兴市场的力度,扩大在新兴市场中的份额,包括日本和韩国等快速增长的市场,以及南美、非洲和东南亚地区等潜在的市场。

与此同时,如何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性价比、增强产品竞争力也成为各家光伏企业近期的重要发展项目。

光伏产业命运攥在别人手中

“此前,中国光伏企业盲目追求产业规模的扩大,而忽视了技术的进步。”孟宪淦表示,如果中国没有成本适中且技术领先的高端电池,未来欧美等当地生产商也会选择将其生产线全部搬迁到中国,届时中国企业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而且,中国的光伏设备生产也极为落后。

据记者了解,我国光伏产业看似繁荣,但令业界感到尴尬的是,我国光伏产业一直处于“两头在外”的不平衡局面,原材料硅材料95%都是由国外进口,光伏产品90%都是出口到国外,产品的上下游均极大依赖国外市场,可以说,这把我国光伏产业的命运交到了别人手中。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萧函表示,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开发国内市场是当务之急。孟宪淦认为,此前,“一窝蜂”式的发展方式是导致光伏产业步入产能过剩的原因之一,僧多粥少的局面令不少企业被迫出局。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在2012中国光伏产业领袖峰会上指出,全国有2000多家企业在从事光伏产业,有1000多家组件生产企业,这些投资更多的是受短期利益的驱动,缺乏对产业技术特点的分析,把一个技术性很强、市场风险很大的产业作为一个普通的行业来投资。

被动局面要从根本上解决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意大利光伏发电量同比上升18.7%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召开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