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伏业正在经历没有硝烟的战争。
在美国的带领下,欧洲也开始采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主义行为,甚至印度也加入其中。2012年中国光伏业完全可以用“水深火热”来形容。
深陷困境的光伏企业应该如何自救,又该怎样突围?带着上述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研究员王斯成、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
是谁要了光伏的命
除了国外贸易保护政策,光伏产业产能过剩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光伏业的辉煌期曾培育出无锡尚德这样的国际领先企业。但随着赛维LDK、尚德等深陷财务黑洞消息不断传出,中国光伏产业风光不再。曾经高投入、高产出、高利润的“三高”产业,似乎瞬间走入低谷。
如果说美国市场的“双反”对中国光伏业形成的冲击,尚有缓解办法的话,欧洲市场的“双反”则基本上要了中国光伏业的命。
但行业当前的困难,并不完全是由于国际市场的贸易保护引起的,外部局势的变化,不过是引爆问题的催化剂而已。
记者:中国光伏业整体走下坡路是在2011年年底,出现了赛维、尚德面临破产的问题,到底是贸易保护要了光伏的命,还是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
孟宪淦:中国光伏业目前的处境是内忧外患。但我一直强调的一点就是,无论企业、政府、媒体都不应该对光伏乃至整个新能源产业过分悲观,问题是暂时的。今后新能源一定是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这点无法改变。国内产业如果能尽快理顺管理体制,顺应市场规律,在“十二五”末将迎来拐点,总体产能是继续扩大,而不是萎缩。
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就能把过剩过热问题解释清楚了。今年我国光伏产量在7-8GW,目前产能估计在15-20GW,相当于全世界的消费总需求。根据光伏产业规划,2020年光伏发电量目标为2000万千瓦,近两年每年新增50万千瓦,2012年后每年新增100万千瓦。反观我们现在的产能,已经达到每年1500万千瓦,是国内市场目前年需求的30倍。
造成现在光伏产能过热的问题,说到底是我国国内企业没有按照市场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生产规模和生产布局,对产业政策缺乏考虑,企业过分依赖海外市场。在海外市场对中国集体说“不”的时候,大部分还是依靠出口的中国企业,可以说毫无还击之力。
林伯强:无论美欧是出于贸易保护主义,还是出于遏制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等目的,“双反”成立至少说明中国产品的确有低价销售甚至低于成本销售的情况。低价本身就是产能过剩的副产品。
光伏是能源领域的“奢侈品”,现在美欧经济衰退,尤其是欧洲深受债务危机困扰,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对光伏领域、对整个新能源领域的补贴大幅缩水。
国内的光伏终端利用市场刚刚开启,由于成本问题,国内生产容量非常有限,光伏产能主要依靠国外市场来消化,产能迅速大幅增加将企业推向了困境。所以说,两方面的夹击令国内企业日子很难过,但不是所有企业都会倒下,部分技术先进的企业,在政策帮助下,可以渡过难关。
王斯成:就最新美国出来的双反税率,情况比预计的要严峻一些。目前美欧对中国光伏业提出“双反”调查,至少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的产品存在低价倾销和补贴的现象。从我了解的情况,许多企业在赔钱开工,没人愿意这么干,但是迫于现金流的压力,有时企业不得不贴钱做赔本生意,牺牲眼前利益,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这是中国自身的问题。
但海外市场的心态也很成问题。欧美市场以及光伏企业,对低价产品的心态就是“叶公好龙”,渴望采购到低价的设备、低价的组件,真的低价来了,却唯恐抢占了自己的市场。
记者:业内人士不止一次指出,美欧“双反”反得没道理,那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是出于何种目的?
孟宪淦:光伏产业绝对不是就光伏而光伏的问题,联系到华为中兴事件,美国对中国的遏制,要从战略高度来看待此类问题。美国、欧洲等惧怕中国快速崛起,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占先。新能源、信息产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美国、欧洲回头一看,原来的市场都被中国逐渐占据,很是焦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