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光伏企业还是政府和投资者眼中的宠儿。如今,它们有些却成为了等待政府救助的对象。
伴随着欧债危机,整个产业内部积聚的矛盾开始逐个爆发。以欧美为首的针对中国企业实施的“反倾销、反补贴”政策,更令国内光伏产业雪上加霜。
好消息是,政府及相关部门相继出台相关政策扶持光伏产业发展。9月,国家能源局接连发布《太阳能发电“十二五”规划》和《关于申报分布式光伏发电规模化应用示范区的通知》。10月26日,国家电网[微博]正式发布《国家电网关于大力支持光伏发电并网工作的意见》。这些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振了光伏企业发展的信心。
与此同时,光伏产业整合的大幕已悄然开启,而且在一些企业的并购整合中,更出现了政府的身影。10月,江西恒瑞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称江西恒瑞)以2300万美元购买赛维LDK19.9%的股份。其中,江西省新余市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持有江西恒瑞40%股权。
不过,这也让业内人士担心,光伏产业或将是另一个“国进民退”的例子,前景堪忧。在与《中国经济和信息化》的对话中,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严大洲认为,光伏产业正处于从政府支持转向市场驱动发展的过程中,启动国内市场是最有效的自救方式,但这仍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推动。
转向市场
李强强:2008年以来,政府一直扶持光伏产业,将其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光伏产业应该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是现在的情况很不乐观。为什么会出现越扶持越衰落的现象?
严大洲:从国家战略上看,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是正确的。它属于国家能源战略的一部分,而能源战略是未来国家长久、稳定发展的最根本性战略,尤其是清洁能源。光伏是清洁能源里最有前景的。所以国家发展光伏产业是正确的,政府的支持也非常必要。世界上各发达国家都是这样做的,与美国、德国比较,中国政府对多晶硅和光伏生产的补贴是最少的。
光伏产业出现当下的困局,有外因也有内因。2008年至今,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影响深远,全球经济步入下行通道,导致依靠政府支持的光伏产业失去资金支持,尤其是中国光伏产品销售的还以欧美市场为主,生存就更加困难。
今年,全球几个大的经济体处于政府交替之际,尤其一些发达国家为谋求政治利益不惜打压、牺牲产业。美国自知对中国光伏企业实施“双反”是两败俱伤的事情,但为了政治需要,也要把光伏产业作为打压重点。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未来全球经济将向制造业回归,美国不能接受经济发展的制高点被中国抢占。因为中国光伏产业近几年在技术、产品、规模等各方面发展都很快,所以美国即便是自伤也要打压中国。
从企业自身来讲,前几年光伏市场效益太好,国内企业一哄而上,发展太快,而国内市场又没有启动。所以,欧美“双反”打的中国企业措手不及。
不过这让中国反思,我们的产品为什么会引起美国的争议,为什么会引发实施“双反”?
过去,我们的产品都用于欧美发达国家,现在及以后要用于国内市场,要让清洁能源在中国真正发挥作用。
李强强:你认为光伏产业是市场驱动型产业还是政策驱动型产业?
严大洲:任何一个产业尤其新产业的发展一般都离不开政策支持。因为这个阶段人们还没有看清趋势,很多新技术需要突破,投资需要冒风险,所以需要政府扶持。但是,一个产业要真正地成长和壮大,就一定要被市场接纳。两者兼而有之,阶段不同。
现在,光伏产业处在从政府支持转向市场驱动发展的过程中。未来50年~100年后,太阳能有可能占到能源利用的一半以上。太阳能发电与现有设备直接结合起来,具有天生的有利条件。
而且,大部分光伏产品采用硅作为原材料。硅是地球上除氧之外最丰富的元素,经过提纯以后,很容易成为制造光伏产品的原料,废料没有任何污染,产品寿命还很长。这就是很多人不惜一切代价投资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