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中国和美国则更倾向于低成本的组件,毕竟大型电站项目更集中一些。我们在日本现有3到5家的策略性合作伙伴,他们的电站系统是直接使用我们的组件产品。”上述晶澳太阳能高管说。
日本京瓷最近就宣布,今年夏季将在鹿儿岛湾建日本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而夏普、软银也将投入建设电站的行列中。
中国市场机遇
而对中国这一庞大的潜在市场,各个企业的策略也显得与众不同。就在5月初,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2012年的“金太阳示范项目”,该工程总规模已扩大到2011年的3倍,高达1.709G瓦,同时补贴额从7元每瓦下降到5.5元每瓦。
这也就意味着,大约有1.7G瓦的项目将接受国家补贴并建成电站或者发电设施。而结合去年下半年出台的1元每千瓦时的补贴电价等两大优惠政策看,中国光伏市场已经完全启动,未来将是各企业必争之地。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王海生认为,1.709GW的补贴量占全球市场的2.5%,估计今年中国整体的安装量将为5GW到6GW。汪刘胜也认为中国市场在今年将可能占全球的五分之一安装量。但由于光伏组件价格现在已跌至谷底,在0.6欧元每瓦左右。因此,即便是国内电站享受了各种优惠政策即补贴,但对于组件生产商来说,仍是在亏本卖组件。所以,有公司就会采取入股的方式来建设电站以拉动公司的整体盈利能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行业人士就指出,市场上现在有两类模式来操作电站项目:一是作为电池组件企业,自己投资建电站,包括购置土地、报批、拿补贴、购买逆变器、用自己公司的组件、安装、上网等等,然后再卖给第三方,让对方去运营一个长达20年或者25年的项目;二是,仍然是自己建设电站,但运营也由自己包揽。
前一种模式相对而言容易一些,只要你找到买家,且买家来计算未来数十年的盈利数字,大家再谈一个合适的价格即可;而后一种模式的风险大一些,因为涉及到组件厂商去获取电站运营资质及是否有能力去运营一家电站等等挑战。
晶澳太阳能公司的一位高层认为,不管是哪一种模式,都会给企业带来资金压力。
“从电站的前期开发到运营前,估计会需要1年到2年左右的时间,假设是一个100兆瓦的项目,即便是公司只投入20%的资本金,可能会有数亿美元的资金压力。这对现金流的考验会很大。在目前不少公司资产负债率都较高、难以从银行那里获得贷款的情形下看,做电站开发还是要慎重一些的好。”该高层说。
盈利基点
市场虽好,但各个公司的盈利情况是否能够比去年更上一层楼呢?
这个命题如果放在2008年之前、2010年全年的话,显然是一个伪命题。当时多晶硅价格暴涨,加上需求火热。
但是到了2011年,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光伏产品价格大幅下探,很多公司入不敷出,这全都因为多晶硅、硅片、电池及组件等产品全线大跌50%以上。
很多公司都在琢磨,到底是要继续生产并且维持销售,还是干脆停产呢?国内中小型多晶硅企业自去年第三季度以来,有80%陷入停产,而中国大批的组件公司也被市场无情的击垮,变卖设备的卖设备,抛货的抛货,只有几个大公司勉强支撑下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