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投资机构Maxim Group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最大的10家光伏企业的债务累计已高达175亿美元,约合1110亿元人民币,国内整个光伏产业已接近破产边缘。
前景“愁云密布”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1至6月,多晶硅价格已经从30.5美元/公斤下降至23.6美元/公斤,降幅达22.6%,各光伏企业毛利率急速下滑。
“2010年光伏行业的毛利率在30%左右,而2011年连10%都不到,今年的情况更糟糕。”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只有当毛利率维持在10%甚至更高一些时,企业才可能有盈利,否则净利润将是亏损的。
从已经披露的2012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的光伏行业A股上市公司来看,孟宪淦判断已经成为事实,业绩预减者占比近八成,而在国外上市的十大光伏巨头仅今年一季度亏损金额就已经达到6.12亿美元。
中投顾问新能源行业研究员沈宏文指出,我国光伏行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光伏企业遇到诸多问题,其中欧美各国纷纷调低光伏补贴政策,并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是加速我国光伏企业生存状况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能源分析师宋亮认为,我国光伏产业对外依赖程度很高,欧洲是中国光伏产业主要市场,约占60%-70%,在欧债危机影响下,欧洲市场需求大幅缩水。而近几年我国光伏企业因欧洲光伏市场繁荣而大肆扩张,造成企业负债率极高,产业整体出现产量过剩,库存严重积压,用“举步维艰”来形容也不为过。
投资公司Helix Investment Management指出,许多中国光伏企业已将付款期限延长至120到180天,这使得整个光伏企业的现金流变得异常紧张 。
“重外轻内”发展模式的失败
“我们外向型发展的模式造成了今天光伏产业的困境,当初如果政府在门槛设置上加以严控,使得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需求达到一个平衡,才不至于顾此失彼。光伏市场过分依赖国际,这就很危险。”宋亮分析说。
宋亮所说的外向型发展模式的形成,与我国十年前光伏产业迅速崛起的外部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十年前,德国以及整个欧洲的光伏应用得到快速发展,政府给予高额补贴;而国内一批市场嗅觉灵敏的民间资本,受国际光伏市场强劲需求的驱动,率先进入了光伏制造业领域,并依靠我国制造业大国的比较优势,迅速壮大了规模,使得国内光伏产量很快占据了世界第一的位置。
“当年,只要有资本(本金),能买得起设备,从国外进口零配件,在国内组装,然后整机出口,就能赚一大笔钱,根本不会发愁没生意,做国际市场比做国内市场容易的多。”多年从事光伏产业的一位生厂商告诉记者。
就是在这样强劲需求的刺激下,2010年,全球主要光伏应用市场欧洲的发展进入了巅峰,装机量占到全球总量的80%,而如此庞大的装机总量中,很大一部分设备由中国光伏企业制造。
但是,世界上任何市场没有单边上涨的行情。2011年,欧债危机爆发,包括德国、意大利在内的欧洲主要光伏应用市场开始大幅削减光伏装机补贴,造成全球光伏产品价格快速下跌,光伏组件价格至今已下跌了50%以上,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随之锐减。
“光伏产业尴尬局面与欧美市场的增幅减缓,以及光伏产业吸引了过多投资致使产能严重过剩是分不开的。”宋亮指出,自2009年开始,光伏电池和组件,以及多晶硅的价格不时地遭遇“滑铁卢”,暴利也随着欧美补贴政策的削减而一去不返,到了2011年,大多数光伏企业已是微利甚至亏损,企业资金链更是面临严峻挑战。
据资料显示,2010年,欧洲市场还占到全球光伏市场的70%以上,到了2011年就已低于60%,但是全球光伏市场规模仍在不断上升。
“欧洲市场在全球市场份额所占比例的逐步下降,预示了欧洲增长幅度变缓,同时,全球其他地区的市场也在逐步上升,说明其他地区市场潜力在逐步释放。中国光伏企业过分依赖欧洲市场生存的时代正在渐行渐远。”业内人士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