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行业新闻>>行业快讯>>正文  
 

关键字:

太阳能光伏进入“中国收购”时间

作者: 来源: 南方周末 发表时间: 2012-08-08 已浏览 字号:

 

中国新能源企业在欧债危机背景下,迅速寻找战机,低价抄底,发起了一次次"非主流"并购,吞下曾让他们艳羡的欧洲新能源巨人。

自汉能宣布了收购德国Q-cells子公司的消息后,找到汉能光伏产业集团高级副总裁周捷三谈收购的人反而比以前更多了。“他们以前以为我们忽悠,但看到现在是真的了。”周捷三说。

2012年6月5日,民营清洁能源企业汉能控股集团宣布收购德国Q-Cells薄膜子公司Solibro,Q-Cells一度是全球最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6月12日,A股上市公司天顺风能宣布收购全球最大的风机制造商Vestas旗下丹麦Varde风塔工厂全部经营性资产;6月13日,国能电力集团宣布收购瑞典的著名汽车品牌萨博汽车破产资产。

一个月内连续3起针对欧洲大型企业的收购,密集程度已经引发新能源行业关注。渣打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杰拉德·莱昂斯最近甚至表示,“我们正从‘中国制造’阶段进入‘中国收购’阶段”。

而与此同时,欧洲一家著名新能源企业原来的估值达到18倍市盈率,但现在仅4-5倍就卖。另一家2012年年初时还称必须全部打包出售的公司,最近也松口说“分开买也可以商量”。

理想中的买家几乎都来自同一个地方——中国。

过去半年内,全球第四大的太阳能电池制造商天合光能就收到了至少50家欧洲同行的收购请求,其内部人士预计仅太阳能行业就可能有近100家欧洲公司在市场上待售。另一家美国上市公司晶科能源最近也收到了近十个类似收购请求,这一数字在2011年底之前几乎为零。同样忙碌的还有试图撮合交易的中介。过去三个多月,长驻欧洲的挪威非营利性机构GreenBusinessNorway中国市场总监董娜开始奔波于中国各地,她有十几个“烫手”的欧洲新能源项目等待出手。

欧债危机下,越来越多的欧洲新能源资产开始在中国低调求买家,他们大都因资金短缺而面临破产危险。迅速崛起、拥有充裕资金的中国新能源制造业新贵是不错的求婚“对象”。

不过实际上,除了上述三家中小型企业发起的收购之外,2012年“媒人们”并没有撮合成多少“姻缘”。

2011年下半年,法国巴黎大区发展局就一度试图将法国唯一一家全产业链的太阳能企业Photowatt推荐给中国收购者,但在花了6个月时间后发现“中国企业都没兴趣”,该机构中国代表处高级经理吕高冠透露,最终无奈之下Photowatt公司在法国政府协调下于2012年2月被法国电力集团收购。

“我一不为产能,二不为市场,三不为品牌,只有傻瓜才去收购它。”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能源上市公司首席财务官对媒体解释,对中国一线大企业来说,上述三者都不缺,就算等着也不会去买个包袱。

明星新能源企业拒绝收购的另一个原因是囊中羞涩。2011年以来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行业出现了普遍的业绩下滑。更重要的是,产业链和业务模式都基本定型的龙头企业,也很难做出拓展新业务的决定。

在明星新能源公司面前碰壁之后,“媒人”们又找到了坐拥巨额财富的国企。上海一家私募基金的合伙人2012年以来就试图在为一家欧洲风电公司寻求买家。但国企决策流程至少需要半年以上,但往往欧洲同伴只剩下6个月现金流了,加上国企不仅眼光高,出价普遍偏低,导致该风电项目至今仍悬而未决。

美国Martec迈哲华咨询公司中国分公司能源电力业务总监曹寅认为,新能源行业2012年以来的收购都不是在电池组件、风机制造等产业链核心环节,恰恰是非核心环节的中小型企业。

董娜提醒,对欧洲公司,如何获得信任,如何在资金之外还具有对等的技术制造能力,这些都是难题,毕竟“走出去也不能太丢人”。

能够让上述三期收购都进行得如此顺利的共同原因,是充裕的资金。汉能因水电业务产生的现金流而被认为是业内最不差钱的公司,A股上市的天顺风能则占尽资本市场融资的优势资金压力较小,国能电力则通过与日本风险投资合作解决了融资难题。

|<< << < 1 2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光伏产业复活要靠内需市场
下一篇:国家能源局召开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