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100万千瓦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用户侧实现平价上网。到2020年,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0GW以上,光伏发电系统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这是近日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光伏行业勾划的发展路线图。这对于在欧美市场深受接连重创的中国光伏企业来说,无疑是一针强心剂,因为显而易见,中国政府也在有意撬动太阳能应用的内需市场。
然而,与《规划》的相对“激进”形成对照的,却是内需市场的尴尬现状。
中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已连续数年位居世界第一,并约占世界产量的半壁江山。然而,与此不相匹配的是其依然捉襟见肘的装机容量。相对于欧美主要国家,我国光伏市场发展总体上还显得滞后,总装机容量尚不到全球的5%,截至2010年,中国累计安装光伏装机只有0.9GW,显得微不足道,而2011年新增量也仅占全球的7%,占我国2011年9000万千瓦新增发电装机容量的2%。
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光伏应用市场,其巨大潜力已毋庸置疑,然而我们可能更关心它的现状几何,观其是与非,困惑,或曰瓶颈?
利好政策,凸显光伏市场走向
《规划》的一些文本,虽有些严肃,却值得反复推敲。按照集中开发与分布式利用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推进太阳能的多元化利用,鼓励在太阳能资源优良、无其它经济利用价值而土地多的地区建设大型光伏电站,同时支持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要方式的分布式光伏发电,积极支持利用光伏发电解决偏远地区用电和缺电问题,开展太阳能热发电产业化示范。字里行间,我们似乎见着了这样两个关键点:光伏并网,分布式应用。毕竟,光伏电站要落地,关键是并网,而“自发自用”又是很有前景的一个新亮点。
8月6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制定的《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水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四个专题规划也正式发布。其中,太阳能电站基地建设被列为“十二五”时期可再生能源八大重点建设工程之一,即在甘肃、青海、新疆等太阳能资源丰富、具有荒漠化等闲置土地资源的地区,建设一批大型光伏电站,结合水电、风电开发情况及电网接入条件,发展水光、风光互补系统,建设若干太阳能发电基地。
光伏发电装机目标被确定为到2015年达1000万千瓦,到2020年达5000万千瓦。值得注意的是,到2015年,屋顶光伏电站规模为300万千瓦,到2020年则达2500万千瓦。这也在一定程度预示着,未来10年内,以光伏屋顶电站为代表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将成一个主流。
我们再来看看相继出台实施的二个光伏补贴政策:“金太阳”与“金屋顶”。今年5月,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三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做好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作的通知》(即“金太阳”政策),确定2012年金太阳示范工程总规模为1709MW(1MW=1000kW),是去年600MW的2.85倍。而早在去年年底,由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下发的《关于组织实施2012年度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的通知》(即“金屋顶”政策)也早已实施。业内人士称,相继出台的这两大政策,均主要支持的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示范项目。
中国光伏的市场应用该何去何从?规划,以及一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与实施,为我们确立了指导思想,也点亮了希望。
开步走,遭遇并网拦路虎
有了好的政策开路,光伏电站以及屋顶光伏等分布式应用的实践,也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开展了起来。目前非住宅光伏项目已遍布中国29个省市自治区,中国西北地区日照充足、幅员辽阔,适于开发大型地面光伏电站。
然而光伏发电遭遇了“并网难”这一只大的拦路虎。根据中电联的统计,2011年国内光伏系统并网率仅为73.4%,有近1/4项目未能并网。据了解,中国大部分大型地面电站项目仍未开工,众多项目所遭遇的一个共同难题就是无法及时拿到并网许可证。
屋顶光伏并网难问题也在凸显,据了解,有多个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均未能实现并网发电。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推广难点,其实也仍在并网。尽管分布式发电可以采用用户侧并网、自发自用,但这在电网公司看来,仍属于“变相卖电”,违反了电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