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程度已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与此同时,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的不断提高,使世界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发展超过了工业历史上已有的任何一次突破,国际市场对光伏产品的需求十分旺盛。国际权威能源机构预测,到本世纪末,太阳能将成为人类能源构成的“主力军”。
在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已被国家列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能源。我国的太阳能产业市场已是空前的火暴,然而,在繁荣的表面现象里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一、两头在外,受制于人。纵观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产销链条,已呈现出两头在外的局面:九成以上的原材料依赖进口,九成以上的产品全部出口。
二、结构失衡,制约发展。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光伏产业链中,多晶硅、单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三者的生产比例呈喇叭口结构,三个环节的产能是1∶2∶3,呈现出“头小尾大”的现状,作为上游的多晶硅极度缺乏,供小需多。目前,由于太阳能电池的产能取决于拥有多少多晶硅,因此,产业链各环节的结构失衡已严重制约了光伏产业的发展。
三、瓶颈突出,危及全局。中国工程院的专家调查,2005年我国太阳能电池产能200兆瓦,光伏产业对多晶硅的需求量为2691吨,而2005年我国多晶硅的产量只有130吨,即使全部供应太阳能产业,也仅能满足需求的48%。而国际市场上的多晶硅也供不应求,2005年总产量约为31000吨,而全球市场需求量约为37000吨,出现了6000吨左右的市场缺口。由于太阳能电池市场的日益火暴,加剧了对原材料的需求,导致多晶硅的价格不断攀升,从2000年时13美元公斤迅速上升到今年100美元公斤左右,国内市场更是到达180美元公斤的高位。由于我国迄今为止,尚无生产千吨多晶硅的生产技术,多晶材料如果持续短缺,一旦国外发达国家对原材料封锁,我国光伏产业各企业将有全部覆灭的危险。
为此,就如何使我国光伏产业突出重围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集中力量,突破瓶颈。国家能源和科技等有关部门按照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成立科学家团队进行专题科研攻关,突破千吨多晶硅生产技术和工艺,建立自己的多晶硅生产企业,缓解目前国内多晶硅的紧张局面,突破制约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
二、国家支持,优惠政策。取之不尽的太阳能因其利用不受地域限制,成为世界各国开发利用的新能源,但由于其成本相对较高,需要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支持。国家从资金、土地政策、企业税收等诸多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三、发展内需,拓展市场。从公益事业开始,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太阳能光伏产品的普及和应用,逐步培育我国光伏产业的市场。如在大楼楼顶铺设太阳能电池发电系统、在高速公路路灯配套设施、在奥运会场馆等场所积极使用国产太阳能产品,在条件成熟时建设太阳能电站,借鉴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推行光伏上网,实行国家电价补贴优惠政策,以市场需求的增大进而带动国内的光伏产业发展。
四、设置专业,培养人才。大专院校面向光伏产业发展的未来,设置相关专业,为太阳能产业链的各个生产环节,培养技术人才,为我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
五、宏观引导,企企联合。从光伏产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家统一有序的管理会使企业加强协调,防止出现产业链某个环节过热或过冷以及恶性竞争的局面出现,保证太阳能光伏产业健康协调发展。由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组织光伏产业内的上下游企业增加沟通与合作,增强相互了解,共建发展平台。
六、企科联盟,自主研发。加强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联盟,联合攻关,围绕生产搞科研。当务之急,研发多晶硅生产新技术、新工艺,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改变国内多晶硅的生产受制于人的状况,加快多晶硅生产企业的建设步伐,解决制约我国太阳能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我国太阳能产业各企业突出重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