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勇
地处河北省平原地区的宁晋县没有资源和区位优势,更没有人才技术优势。然而,在这里发展成长的高科技企业群体——晶龙集团依靠自主创新,短短10年就成为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世界光伏产业链最完整的唯一企业,解决了我国太阳能产业“两头在外”难题,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其下属的晶澳公司投产不足一年就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科研生产一体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上个世纪90年代,当宁晋县电力局举步维艰时,因创造“全国农机公司一面旗帜”的全国劳动模范靳保芳被任命为局长。1996年,靳保芳了解到,河北工业大学微电子研究领域实力雄厚,便采取三顾茅庐的精神,及时与学校签订共建产学研基地的长期合作协议,并成立了宁晋晶隆半导体厂(后改为晶龙集团),利用该校“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半导体缺陷的控制与利用”等专利技术,合作开发单晶硅产品。
校企合作换来了高额回报,晶隆公司当年就实现利税100万元,跻身全国同行四强,被国家经贸委列为产学研结合100个成功案例之一。如今,地处资源小县的集团公司已经拥有18名博士、30多名硕士等各类高技术人才加盟。创业之初,晶隆公司就组建了科技创新委员会,颁布了《技术创新工作条例》,成立了电子材料研究所,每年选定10多项科技攻关课题,凡能发挥效益的创新项目,都通过立项评审给予奖励。
10年来,晶龙集团开发出多项国内、国际前沿的设备和技术,完成攻关课题达15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10余项,重掺单晶硅和石英坩埚制品被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方棒机是单晶棒深加工的配套设备,因国外技术封锁,300万元一台也买不到。为此,企业组织技术人员进行攻关,自行研制出单刀方棒机和双刀方棒机,填补了国内空白。原来拉晶用的高纯石墨器件和石英坩埚全部进口,科研人员研制成功高纯石墨器件和石英坩埚后,建起了石墨加工厂和石英制品公司,把当时国际石英坩埚的售价拉低了200多元。硅片切割技术,减少了切割中的资源浪费,年可增加经济效益1亿元,走在了世界前列。通过技术创新,集团用70万元的国内设备拉出了国外300万元设备的产量和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打造完整产业链条克服市场瓶颈问题
10年来,集团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产业,催生了与主业相关的纵横延伸企业,实现了集团内部相互联动、互相促进的产品结构体系,形成了高科技企业群体。靳保芳说:“我们的产业发展,一是横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能够生产太阳能级、二极管级、集成电路级等各种规格的单晶硅棒和硅片,同时建立相关配套企业,实现部分产品由国外生产到企业自主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纵向延伸,使产品从半导体材料向成品件延伸,从一般产品向高精尖产品延伸,从初端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高附加值产品延伸。”
近年来,集团与世界上最大的多晶硅材料生产企业——美国海姆洛克公司和世界最大的太阳能经销商——荷兰肖腾公司建立了战略联盟,克服了材料、产品“两头在外”瓶颈问题,成为单晶硅产业强龙。10年来,他们形成了“以太阳能单晶硅、二极管级单晶硅、重掺硅为主导产品”的生产系列,形成了“晶体生长—切方—切片—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完整的产业链,具备了生产、维修、贸易、服务等多功能一体化产业链。
据了解,去年以来,多晶硅原材料供不应求,许多企业无米下锅,停工待工,光伏产业受到严重冲击。然而,晶龙集团经济效益却大幅攀升。公司党委副书记温如昌说,完整的产业链条,使集团形成了高科技产业群,实现了集约化管理,减少了供销人员,节约了运输成本。
市场多元化融资渠道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据介绍,晶龙集团资本构成既有外资,又有民资。股份制形式,既有独资公司,又有参股和控股的合资公司,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了市场抗风险能力。集团下属的晶澳公司成立不到两年、投产不足一年就在美国成功上市。
2005年,集团与澳大利亚合资7.64亿元,组建两个公司——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片为主的晶澳太阳能公司和以制造单晶硅炉为主的阳光半导体设备公司。2007年,集团以32.1%的利润率在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排名第一位。10年来,晶龙自筹资金办起10家子公司、8家合资公司,企业彰显活力:由一家投资变为多家投资,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变一家抵御为多家抗击风险,市场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由单一管理变为多家管理,投资方积极性都得到调动,资源共享和合理配置使企业充满活力;融合了各方管理经验和人才资源,实现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目前,晶龙集团拥有职工6000多名,单晶炉近400台,线切机等加工设备500多台。2006年,单晶产量1169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0%、世界的20%;产值16.55亿元,利税3.5亿元,占全县财政的近半壁江山。今年前10个月,销售收入达52亿元,上缴税金2.6亿元,多项指标超过100%以上。
(原载新华社《内参选编》47期2007年11月28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