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银燕
“晶龙”十三年发展,让宁晋名扬天下。
河北宁晋县位于华北平原腹地,距石家庄60公里,原本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而近几年,农业县的小县城却迅速成长为世界知名的光伏产业基地。熟悉的人们都知道,小县城的崛起,得益于“晶龙集团”的快速成长——2008年,晶龙集团销售收入118亿元,实现利税26.5亿,税金5.77亿元。其中,晶龙在宁晋上缴税金4.96亿元,占宁晋县财政收入总量的52%。晶龙集团一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行列。
“宁晋工薪阶层的工资一半是晶龙发的。”宁晋县的百姓始终抱着感恩的心,他们感谢带领家乡父老走出贫电、贫困的第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
项目上马 被逼出的光伏大产业
9月,秋高气爽。在宁晋县地标式建筑——晶龙集团总部,记者见到了刚刚下飞机的靳保芳。
质朴、谦和。带领晶龙成功走向世界、创造宁晋传奇的靳保芳不是想象中的老板,倒更像是一位学者,又似长者让人备感亲切。与靳保芳聊天,没有距离感。
与其他能源企业快速融资、快速膨胀的发展历程不同,晶龙的成长透着“稳”字。十三年,晶龙凭借自身的稳健,紧紧抓住每一个机遇,时时踏着市场的节拍,眼睛盯着行业发展的动态变化,一步一步地做大做强。晶龙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位曾经当过服务员、炊事员、会计员、县农机公司经理、县电力局局长,而后又在高科技企业晶龙集团做董事长兼总经理,谈起集团的发展,仍是不紧不慢,像集团的发展一样“稳健”。
“选择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企业发展方向,也是给‘逼’出来的。”靳保芳娓娓道来。宁晋县曾是贫电农业大县,缺电严重限制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曾经有农民拿着干死的庄稼到电力局质问,“没电灌溉,看庄稼啥样了?”这一幕,让当时的电力局局长靳保芳十分震撼又心急如焚。“作为农业大县的供电局长,连最起码的耕种用电都保证不了,当时真的想有个地缝能钻进去。”靳保芳从此也与电结下不解之缘。
1997年,一则“将信息高速公路引入家庭”的实施方案和关于“人类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信息,让这位曾经饱尝缺电之苦急于寻找项目的原电力局长备感兴奋。“利用太阳能可以发电,单晶硅可以发电,”靳保芳创业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经过调研,靳保芳敏锐的意识到:单晶硅作为信息产业主要原料应用前景极为广阔,下定决心进入高新产业——生产单晶硅。
方向确定了,又遇到了生产技术和设备的难题。靳保芳广泛收集信息,得知河北工业大学一项单晶硅科研成果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产品可用于二极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发电,他如获至宝,三顾茅庐请专家、上项目。
十三年前,单晶硅生产前途不得而知。凭借敏锐的眼光,靳保芳大胆提出了“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发展口号。进入21世纪后,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太阳能产业,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普及太阳能发电及电池的应用。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晶龙集团一天都没有浪费,紧紧地把自我成长同时代需求相连接,牢牢地把握住市场的脉搏,创造出令人炫目的发展速度。
“我就是想为宁晋做点事,只有为家乡、为国家创造出更多的财富,才能实现我最大的人生价值。”靳保芳用极为平静的语气说。
紧盯市场冷决策快出手
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内光伏行业遭受严重打击,但晶龙的发展势头不减反增,产业集群规模进一步壮大。今年首季,新建10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全部投产,总产能达1000兆瓦,为遭受经济寒流的光伏产业注入了缕缕暖意。
“领导对时局的把握和科学的决断,往往决定企业的存亡。”靳保芳深有感触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