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靳保芳博客>>正文  
 

关键字:

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晶龙集团用战略擎起冬日暖阳

作者: 段同刚 来源: 晶龙丰碑 发表时间: 2012-03-31 已浏览 字号:

王丽平

把一个只有3台拉晶炉和10余名员工、硬着头皮顶着嘲笑上马高科技产品的小厂,一路带到拥有30家子公司和控股公司、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年收入118亿元、员工近万名、主产品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庞大集团,靳保芳用了从1996年到2008年的12年时间。

晶龙神话,源起于靳保芳三请任丙彦——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副所长,并将其单位科研成果单晶硅生产技术生拉硬拽落到了宁晋,成就于新世纪以来全世界风起云涌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原本作为电子工业半导体材料引进的小项目,轻轻一转身撞进令人炫目的大市场。

战略决定高度和远度,唯有思路能突破现实资源的种种限制。但战略往往并非极目四骋所能够到达,而必须辅之以某种精神境界。因此,对于超越发展的秘诀,晶龙人总是给出这样的解释:一个好老板,选了一个好项目。

“骄阳”下的冷静决策“甩货!”

去年8月底,像往常一样,刚刚从南方考察市场回到宁晋的靳保芳,召集集团所有中层干部开会,然而会上却突然宣布了“甩货”这个让所有人大吃一惊的决策。

吃惊是必然的,要知道,当时的光伏市场,堪称“如日中天”。以晶龙产量居世界第一的单晶硅为例,一片薄薄的6英寸硅片能卖到60元,而且是客户预付款等拉货!

靳保芳用了两天时间连续开会贯彻“甩货”思路,所有的原材料和产品,哪怕降价处理也不留一点库存!

9月,光伏市场价格开始显出下行趋势,进入10月愈加明显,单晶硅片从每片50元一路跌到30元,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雪上加霜,市场远未探底。

此时的晶龙却已经资金回笼,披上一件过冬的“棉袄”。

事后,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算了一笔账,仅去年9月一个月的“冰火两重天”,晶龙集团就赚了净利润1个亿,假如错过这个月,市场突变,就得赔上1个亿,里外里等于多赚2亿元。

是什么“吓坏”了历经数十年商场磨练的靳保芳?“南方的光伏产业已经做‘疯’了,多到什么程度?有些地方,卖袜子卖服装的纷纷转行,五六台单晶炉的小厂遍地都是,沿海附近许多家庭,买上两三台线切机,再买来几根单晶硅棒,切成片就开卖。一个产业热成这样,不讲技术参数,不谈产品质量,绝对不正常,市场在酝酿风险,随时可能洗牌。”曾经随靳保芳多次到南方考察的贾二英感慨地说:“但是在那个火爆的时候,行业里每个人都在谈论风险,可谁又能坐视哗哗而来的钱不挣?能断然作出撤退的决定,老板确实有着好企业家对市场超乎寻常的敏感。”

其实,靳保芳没有料到的是,就在晶龙甩货后不久,全球性金融危机席卷而来,提前终结了这个行业的暴利狂欢,也完美定格了他此次“杀伐决断”的英明。

随后的日子里,占光伏产品需求85%以上的国际市场冰冻了,欧洲几大目标市场国先后大幅缩减或停止了对于太阳能行业的政府补贴,上游原料多晶硅从最热时的每公斤几百美元,跌到后来的几十美元,影响到单晶硅片最低跌到每片15元人民币。加上人民币升值,晶龙集团控股的同澳大利亚的合资子公司、生产太阳能电池的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晶澳,同国内其他光伏行业上市公司一样,今年前两季度财务报表很是难看——连续停产3个月,上半年亏损达2090多万美元。

然而由于“止损”及时,产业布局得当,晶龙却在寒冬里犹存暖意,整个集团今年上半年赢利近亿元。

在这个环球同此凉热的时代,能不能从一个极点感知到另一个极点的温度,考验经营者的终极智慧。经营的较量,行至深处,终究是人性的较量。正如巴菲特所言,重要的不在于什么时间进入,而在于什么时间退出。

“寒冬”里的火热储备

危机仍未到头,产业一片萧条。虽然随着美国总统奥巴马“大力扶持新能源”的新政开始实施,以及欧洲陆续出现一些新兴市场,光伏产品的需求有所回暖,上半年晶龙曾一次拿到300兆瓦光伏电池的大订单,单晶硅片也从15元慢慢回升到16元以上,但比起以前的大干快卖、30%以上毛利,还是让人有“从天上掉到地上”的感觉。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宁晋腾起的中国龙
下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踏准市场节奏 冷决策快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