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靳保芳博客>>正文  
 

关键字:

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晶龙集团用战略擎起冬日暖阳

作者: 段同刚 来源: 晶龙丰碑 发表时间: 2012-03-31 已浏览 字号:

那些曾经日进斗金的小厂,一夜之间死了一片,国内几家大型企业也都在力破困局、艰难度日。

这样的产业背景之下,晶龙的各项建设一天都没有停止。

无论是集团本部,还是设在燕郊、邢台、石家庄、扬州、上海等地的研发和生产基地,金融危机之前规划的基本建设项目全部在建。靳保芳认为,金融危机带给企业的不仅是厄运,同时还有发展的良机,过去招标要1个亿的建设项目,如今不超过8千万就能拿下,去年在国外订购的7亿多元的设备,今年也一下子降价近亿元。

他们全员转变观念,狠抓质量。过去的市场形势导致“萝卜快了不洗泥”,单晶硅片的光电转化率一般仅能达到17%左右。现在,晶龙通过自主研制的“超薄片切割法”,切出了180微米厚度的单晶硅片,每公斤单晶硅比原来多切6.67片,不仅增加效益,变薄的硅片也将光电转化率提高到了18%以上。

在产业的“寒冬”中热火朝天地增产扩能,缘于靳保芳对太阳能光伏市场的判断:暴利时代已经过去,“春天”尚未到来,但仍是“朝阳产业”。靳保芳对光伏产业“一见钟情”,始于1997年同日本著名的硅片供应商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组建合资公司。他第一次知道,晶龙作为电子工业辅助材料投产的单晶硅,同样是制造太阳能电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光能转换成电能,就是通过这种晶体来实现的。

靳保芳于是立即意识到:这简直是一个“万寿无疆”的完美产业。“世界能源危机日益明显,太阳能这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一定是未来最好的替代能源!”

进入21世纪,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开始大力推进太阳能产业,通过政府补贴等手段普及太阳能发电及电池的应用,这种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需求,催生了中国的太阳能光伏产业。晶龙一天都没有浪费地把自我成长同时代需求相连接,创造出令人炫目的发展速度,成为连续6年产能高居世界第一的单晶硅基地,其终端产品、晶澳生产的太阳能电池今年也达到了年产能1000兆瓦的国内最大规模。

虽然目前由于光伏发电成本偏高,仍然无法普及,制约了产业的大发展,但靳保芳坚信:随着人类对太阳能认知度的提高,技术将不断得到突破,到那时,国内需求也将启动,市场真正成熟,“空间将像阳光一样无穷无尽、无边无际”。

为了这一理想,这个地处内陆县城的企业,高调喊出的响亮口号是:“开发太阳能,造福全人类!”

“长度”中的精短思考

630,总部从宁晋迁至上海的晶澳公司召开董事局会议,会议决议:靳保芳由以前的只担任董事会主席,调整为担任执行董事长。

这个职务的变动,不仅对晶澳而且对晶龙来说也是意味深长的。

晶龙集团拥有一条超长的单晶硅光伏产业链,覆盖了从入股多晶硅原料生产、拉晶形成单晶硅棒、切片、太阳能电池片到太阳能组件的整个生产流程。

除此之外,纵向延伸的产业链上,又横向发展出每个生产环节所必须的辅助产业,比如拉单晶硅用的单晶炉,炉内用来融化多晶硅原料的石墨热系统和石英坩埚,以及各种耗材等,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不但向内部主业提供配套产品,同时也对外自主经营。

这个被称为“经纬相交、纵横依托”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晶龙的骄傲,也是它参与国际竞争的利器。

事实上,一个成熟的产业,最优质高效降低成本的配置,是高度专业化的分工协作,然而,目前光伏产业的现状却并不如此,由于大市场尚未形成,供需不稳,又受到几年来超常规暴利的刺激,产业隐含着许多不稳定因素。晶龙的这个内部产业集群,凭借着世界第一的单晶硅产能规模,硬是靠一己之力“模拟”出一个专业化产业环境,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通过自给自足,首尾相顾降低风险。这样,如果终端产品价格降低,分解到产业链的不同环节,就能够消化成本压力,从而增强整个集团的市场竞争力。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宁晋腾起的中国龙
下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踏准市场节奏 冷决策快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