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靳保芳博客>>正文  
 

关键字:

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中国龙”腾飞震寰宇

作者: 段同刚 来源: 晶龙丰碑 发表时间: 2012-04-01 已浏览 字号:

李义厚 孙建伟 宁爽

核心提示:200727,晶龙集团旗下中外合资公司晶澳太阳能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融资2.4亿美元,融资额居国内同行业第二位,成为宁晋县乃至河北省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的高科技民营企业。其股票价格更是从发售时的每股15美元一路飙升至目前的28美元,在业界引起强烈震动。其股票飞涨的背后,是众多投资人对太阳能这一产业前景的普遍看好,也是对晶龙集团的信心。十年奋进一路高歌,到如今,晶龙集团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1家子公司、9家合资公司的企业集团,拥有了世界光伏产业界最完整且独一无二的产业链,形成了互为依托、协调发展的高科技产业群,并与光伏业界众多国际强势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的战略协作,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硅片加工中心。2006年,晶龙集团全年生产单晶硅1169吨,硅片1683万片,太阳能电池1243.3万片,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144%143%……

探究晶龙的成长轨迹,记者发现,是体制、科技等一系列的创新,是众多国际人才的加盟,是更加广阔开放的沿海思维,成就了晶龙的今天。晶龙——生命在于创新,魅力在于创新。

企业生长率竟高达400%以上,在国内外光伏产业界众多的厂家眼里,中国“晶龙集团”的发展轨迹和生长速度简直不可思议。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2003年到2005年,晶龙集团抓住机遇,或合资,或控股,或兼并,每年新上、扩建的企业、项目都有好几个,成为集团飞速发展扩张的一个重要时期。“晶龙集团不仅是邢台市,更是河北省的一个大宝贝。”晶龙集团得到了省委书记白克明的盛赞。

体制转变——资源整合实现快速扩张

机制一活,全盘皆活。在晶龙集团领导层看来,体制创新不是一种单纯的机制变动,它的重要意义在于整合了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以1997年日方的进入,引入先进的竞争机制为起始,以2003年企业改制为契机,晶龙集团走出了一条成功的体制改革之路,形成了今天多元化的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公司组织形式。

在晶龙集团,一名普通职工同时又是本集团一家公司的小股东,这样的情况并不鲜见。如今,在晶龙集团,持有类似股份的职工数量正迅速增长。经过多年来的改革,目前晶龙集团的资本构成既有民资,又有外资。股份制形式既有独资公司,又有参股和控股的合资公司。机制的转变和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1997年,晶隆半导体厂拿出一半设备,与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建起了中日合资公司——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20036月,随着国家电力系统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宁晋县电力局实现了主辅业分离,由职工出资购买了晶隆厂的全部国有资产,组建了河北晶龙实业集团。2004年底,晶龙集团与阳光公司实现战略重组。同时,晶龙控股了河北丰利化工公司,购买了松宫公司中20%国有股份,以及赛美港龙中的全部国有股份。目前,晶龙集团已拥有多家子公司和合资公司,实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

多元化投资将晶龙的事业推向了一个个高峰。“投资多元化的优势十分明显。一是扩大了融资范围,可以不断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二是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市场经济中随时都会遇到风险,如前几年的亚洲金融风暴等。多元化投资的实行,可以变一家抵御为多家抵御风险,使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大大增强。三是激活了管理机制。由单一管理变为大家共同管理,各投资方的积极性都得到调动,做到多方资源共享,资源合理配置,使企业充满了活力。四是融合了各方管理经验和管理人员资源。几年来,日本、香港、澳大利亚的管理经验迅速在晶龙得到推广,各方管理理念与经验相互渗透、管理人才资源得到了整合,企业管理水平和管理人员素质不断提高,集众家之长,实现了集约化经营和现代化管理。”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如是说。

科技创新——技术储备奠定发展基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任何一个企业的起步,都离不开其独立于企业之林的核心技术。知识经济时代强手林立,竞争激烈。如果不坚持创新求变,企业的明天又在哪里呢?一个企业必须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才能生存下去。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面对世界科技进步和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唯有科技创新。

|<< << < 1 2 3 4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宁晋泊崛起中国新硅谷
下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撬动太阳 驾驭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