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战略——科研团队挺起智力脊梁
国际化技术团队是企业走向世界,在更广阔领域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向国际化大公司迈进的进程中,国际化人才、技术团队,打开了晶龙发展的眼界,为企业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果没有杨怀进,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可能要推迟5到10年”,《南方周末》曾这样评价杨怀进在中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如今,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第一人杨怀进来到晶龙,国际太阳能研究领域以戴熙明博士为首的最具实力的澳大利亚3位科学家高手也在这里创业……这是企业与世界对接的基础。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广招人才、培养人才,为他们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在晶龙领导层看来,经营企业就是经营人才。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两位在这儿工作不久的大学毕业生展露才华,一位担任“松宫”贸易部长,一位担任一工厂副厂长,“不拘一格用人才”留住了他们两位的心;起初河北工业大学的两位专家教授,原来只打算在这里干一段时间,现在却常年在这里工作,“待遇留人”稳住了他们的心;河北工业大学有两位高材生,毕业后曾到深圳、上海寻求发展,最后还是选择来到这里发展,“事业的广阔前景”吸引了他们加盟。让待遇留人,让事业留人,是晶龙集团一贯坚守的信念。与此同时还完善内部育人机制。制定了鼓励职工参加学习的激励政策,采取请进来办班,走出去培训的方式,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科技素质,一批优秀青年职工脱颖而出,很快成为技术骨干,为高科技产业向高层次跨越积蓄了力量。
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后,晶龙集团的决策者没有固步自封,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大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引进国际化的技术和市场团队,为企业新一轮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今,晶龙集团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型的队伍机构。从上层来说,晶龙集团有数十名专业教授和博士,带出了一支以大专生、本科生为主的中间骨干队伍,下层以高中毕业生为主。就这样,晶龙培养出了一支能征善战、团结奋进的队伍。正是这个有朝气、有知识、勇于拼搏的团队,才使企业在短短几年的时间由小到大,发展到了现在的规模。
良好环境——强大后盾助推企业发展
企业离不开良好的发展环境,在晶龙的成长历程中,各级领导和部门给予晶龙以极大的帮助和支持,同时,晶龙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其身处的环境和舆论氛围起了很重要的决定作用。晶龙集团成立以来一直都得到了国家、省、市、县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怀和支持。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两次来晶龙视察,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信息产业部等部门的领导和专家多次来晶龙集团考察和指导工作;省委书记白克明来晶龙调研时盛赞“晶龙集团不仅是邢台市,更是河北省的的一个大宝贝”。河北省政府把宁晋单晶硅园区发展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并列为省重点项目来扶持。2006年,在河北省十次人大会上通过的《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光伏发电项目中,晶龙集团的低氧碳高效单晶硅太阳能电池项目列为首项。
市委、市政府把单晶硅当做立市产业给予大力支持,市委书记董经纬、市长姜德果多次到晶龙集团指导工作,并专门委派了一位市委常委分包晶龙集团。宁晋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目光敏锐,对晶龙的发展和成长始终大力扶持、引导和培育。早在晶龙创业初期,县委、县政府就确定了创办高新科技企业,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产业造就宁晋地方经济特色的方针,并将晶龙的发展列为宁晋县1号工程,为在晶龙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颁奖,为外地专家、工程技术人员颁发县长特别奖,并不断组织召开晶龙高科技发展形势报告会,县主要领导多次深入晶龙集团现场办公,具体解决晶龙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晶龙集团提供了优越的创业和发展环境。
晶龙的发展大幅改善了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结构,安排了大量的下岗职工,创造了大量的高科技就业岗位,带动了周边相关产业的发展。2006年,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8.37亿元,上缴税金2亿元,出口创汇8600万美元,连年蝉联宁晋县纳税状元和邢台市第一创汇大户的桂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