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在晶龙集团的2006年总结表彰会上,重掺单晶硅项目科研人员获得公司5万元的重奖。近年来,集团每年都拿出数十万元资金对科技创新的有功之臣进行奖励。以研发成果定报酬,以创造的效益定个人贡献的大小,使创新成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形成了浓厚的创新氛围和有效的激励机制。
搞创新既要专家参与,也要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为广泛调动群众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公司组建了科技创新委员会,颁布了《技术创新工作暂行条例》,成立了电子材料研究所和研发中心,每年都要根据发展实际选定十几项科技攻关课题,并把它落实到人头上进行科研攻关,项目完成后进行验收,及时兑现奖励,并于年底进行表彰。同时,集团兴办学习型、教育型企业,通过企校挂钩、厂企联合、“请进来办班、送出去培养”等方式培训员工,全面提升员工的业务技能和技术层面,变“技工荒”为“技工潮”。如今企业的技术小改革每年多达四五十项,大的也有十几项。
由于坚持走科研生产一体化道路,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晶龙集团研制出了多项国内甚至国际上尚属前沿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在强手如林的国际科技战场上有了自主知识产权。方棒机是单晶硅棒深加工需要的配套设备,国内没有厂家生产,国外又进行技术封锁。为此,该企业组织技术人员攻关,自行研制出单刀方棒机和双刀方棒机,填补了国内空白。过去,企业拉晶用的高纯石墨器件和石英坩埚,全部由国外进口,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外汇,还受制于人,时常得不到供货,影响正常生产。他们又通过科技攻关,成功研制了高纯石墨器件和石英坩埚,建起了自己的石墨器件厂和石英制品公司,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结束了从外国进口的历史。同时由于大量“宁晋造”石英坩埚的入市,还把当时国际石英坩埚的售价拉低了200多元。
几年来,晶龙集团共完成技术攻关课题5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10余项,承担国家级科技项目7项,其中两项获国家专利,获得省以上资金支持2000多万元。重掺单晶硅、16英寸石英坩埚、高纯石墨热系统等5项新产品被河北省评定为高新技术产品,获得了河北省科技成果奖;重掺单晶硅和石英坩埚制品双双被列入2005年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自主研发生产的CZ-80A晶体生长设备产业化项目被列入国家信息产业关键产业技术产业化专项项目。
产业链延伸——强强联合打造产业航母
对一个企业来讲,“产业链越长,生命力越强”。一个企业的主导产品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取得立足之地后,必然会进一步拓展产业范围,形成其独特的产业链条。晶龙集团之所以发展迅速,主要是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产业,同时催生了与主业相关的延伸企业,实现了集团内部相互联动、互相促进的产品结构体系,形成了高科技企业群,增强了企业的生命力。
熟悉太阳能产业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新兴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才算真正的“强者”。在2005年之前,晶龙在太阳能产业中独缺太阳能电池生产配装这一环,而这一技术靠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
2005年4月,晶龙集团与澳大利亚生产太阳能电池系列产品的知名企业太阳能研究技术公司和新南威尔士大学太阳能研究中心,合资组建了宁晋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由此形成从单晶硅到终端产品太阳能电池的产业链。
同年,晶龙集团与澳大利亚太阳能发展有限公司合资组建宁晋阳光半导体设备有限公司,以生产、销售、修配半导体设备为主,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牢牢掌握了单晶硅产业的另一个终端。
“我们的产业发展从两个方向延伸。一是横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单晶硅能够生产太阳能级、二极管级、集成电路级等各种规格的单晶硅棒和硅片,同时建立相关配套服务的企业,如高纯石墨加工厂、多晶硅选料厂、高纯石英坩埚厂、真空泵修理厂、石英材料厂、包装材料厂、物业公司等服务群体,实现了部分产品由国外生产到企业自主生产,降低了生产成本;二是纵向延伸,使产品从半导体材料向成品件延伸,从一般产品向高精尖产品延伸,从初端的低附加值产品向终端的高附加值产品延伸。”采访中,公司的有关领导告诉记者。
的确,通过强强联合和一系列技术创新,在“晶体硅制造业——太阳能电池片——太阳能电池组件——太阳能设备商”这条长长的链条上,晶龙以晶体硅制造业为坐标原点,多为下延之举,直至与世界著名太阳能设备商——荷兰肖腾公司签约合作。同时,也不乏上溯之为,与世界最大的原材料供应商——美国海姆洛克建立战略同盟,使供应中国的份额三者有其二。在晶龙的影响下,宁晋近30家为单晶硅产业进行配套的企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晶龙集团的产业延伸链条化,使园区形成了高科技产业集群,实现了集约化管理,降低了生产和交易成本,增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光伏产业上,晶龙这样完整的产业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