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靳保芳博客>>正文  
 

关键字:

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晶龙与太阳对话

作者: 段同刚 来源: 晶龙丰碑 发表时间: 2012-04-01 已浏览 字号:

河北经济电视台采编组

主持人:如果我说呀,一刀切出两亿人民币,你可能不信,这事听起来有点像天方夜谭,是呀,哪有这么神的刀呢?那我要给你说,不仅有如此神奇的刀,两亿元也已经收入到主人的囊中。这刀在哪呢?它就握在我们河北省的企业——晶龙实业集团的手里。

解说:这里就是位于我省宁晋县的晶龙实业集团,一个生产太阳能电池和半导体器件级、集成电路级单晶硅系列产品的高科技大型企业。

晶龙实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同期声:“我们并没有真的神奇的刀,但晶龙有制胜的宝刀就是创新。2008年我们研发创新了超薄片切割法,采用100微米的钢线使单晶硅的厚度由原来的230微米到现在的180微米,每公斤多切出6片多,增加效益200元,年产1000吨的单晶硅,增加效益2个亿。”

解说:在贾二英看来,两个亿这可不算小的数目,对于以高科技起家的晶龙集团来说却只是冰山一角。

晶龙实业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同期声:这项技术仅是去年我们130项创新研发中的其中的一项,我们晶龙的成功经验就是自主创新,在创新中发展。在去年全球经济危机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实现销售收入118个亿,实现利税26.5亿。今年进入了全国500强企业。

解说:科技创新给晶龙带来的不仅是数字的变化,更是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风帆和旗帜。说到晶龙,还得从地壳中的非金属元素—硅说起,硅经过系列提纯、熔炼而形成多晶硅,进而成为单晶硅。单晶硅广泛应用于计算机、自动控制、光伏太阳能发电等众多高科技领域,是半导体、太阳能电池片的原材料。1995年,河北工业大学的单晶硅等多项科研成果问世,正在积极寻找项目的靳保芳打听到消息如获至宝,他直奔天津,找到项目主研人,多次奔波与恳求,打动了校方,最终把科研成果放到了宁晋建立了产学研基地。1996年,靳保芳组织十几名工人支起3台单晶炉,建起了宁晋晶隆半导体厂,生产半导体器件级单晶硅,当年便获利100万元。小县城里出了高科技产品,一时间在行业内引起了轰动。1997年晶隆半导体厂引来了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双方合资成立了河北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从此,晶龙打开了海外市场。13年后的今天,晶龙已是旗下有30多家子公司、上万名员工的大型民营企业,年产单晶硅4500吨,年产太阳能电池1000兆瓦,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

从一个县级小厂到光伏产业巨头,回望历史晶龙的掌门人靳保芳感慨万千。

晶龙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同期声:“资金问题,人员问题,好多问题都是企业面临的问题。但是在这里边看你把创新放在一个什么位置,如果真正把创新放在一个企业第一的位置,那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作为晶龙集团,我可以不买设备,可以不干别的,但是必须把创新搞上去,那么从另一个方面讲,企业搞创新尝到甜头了,你不搞,企业就没动力了。所以就形成了良性循环,变成一个自觉行动了。因为通过创新你可以降低整个成本,你才能参与市场竞争,因为创新你才能做出市场认可的满意产品,这都离不开创新。所以现在我们真正的把创新作为一种企业灵魂。

解说:今天的靳保芳谈起创新的话题来兴奋而坚定,但是在这背后,却有着一个企业家不同寻常的思索和探求过程。在企业发展初期,经验不足、资金短缺、人才技术匮乏,企业正常运转维持生计,都会成为难题,自主创新谈何容易?靳保芳的招数是借力发力、合作寻求共赢。

河北工业大学研究所副所长任丙彦教授,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的项目主研人,当年他怎么也想象不出高端的科研技术放在一个没有任何优势的小县城会是什么结果,但靳保芳的执着与坚韧让教授来到了宁晋。十几年了,与企业朝夕相伴,晶龙的每一个脚印他都丈量的清清楚楚。

任丙彦教授同期声:科研成果如何转化为生产力,这是我们科技界一直比较关注的问题,那么这个成功案例是比较突出的,因此它被列入全国产学研成功案例100例。由产学研开始创业起步到今天经过了十四年的路程,晶龙集团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下设32个子公司、产值达到130亿元的综合性光伏产业集团。这个基地建起来之后,不仅为河北省创建了一个从无到有的光伏产业基地,创造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安排了众多的就业人口,而且对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支持。那么晶龙集团作为河北工业大学的产学研基地、博士后工作站,提供了生产和实验的场所,为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立项研究在现场做实验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研究场地。双方的结合为河北工业大学211学科的建设也起到了一个很大的烘托作用和支持作用。

|<< << < 1 2 3 4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腾飞的晶龙
下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晶龙的世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