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哲高
到2008年10月份,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现税金5.44亿元,实现利税2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6%、106%和93%,顺利进入“百亿俱乐部”行列——成为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之一。
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谈到十年发展经验时表示,企业主要在三个方面总结、积累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实力”。一是坚持“借船出海”壮大自身,二是坚定走国际化道路,三是肩负社会责任,打造百年老店。他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晶龙集团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用大直径单晶硅棒、片和半导体器件为主,是世界上年产单晶硅最多的企业集团,2007年单晶硅产量达1300吨。
小县城飞出新能源巨头
“在一个没有什么资源的小县城,成长起这样一个高科技企业真是太了不起了。”最近,一位网友在浏览了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的博客后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晶龙集团创立之初,就确定了“走出去、请进来”、借力发展的思路。晶龙集团能从一个仅有10来人的小厂迅速成长为光伏产业界巨头,与其第一个合作伙伴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密不可分。1997年,晶龙和松宫共同出资成立河北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公司,借助松宫雄厚的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这个合资企业迅速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更重要的是,松宫为宁晋单晶硅打开了海外市场,也开辟了晶龙走向世界的通道。
自此,晶龙集团通过合资合作借力发展之路越走越顺,几乎平均每年成立一家合资企业,到2008年,该集团已拥有10家合资企业。
每一次合资合作,晶龙集团的发展都跃上一个新台阶,与松宫合作,其单晶硅产量雄踞亚洲第一;与香港其昌等公司合作,其单晶硅产量跃居全球首位;与澳大利亚光电科技公司合作,其具备了生产太阳能电池片能力;与美国克朗公司合作,其可以生产太阳能电池组件,打造成全球光伏产业最完整产业链条。
在合作的同时,晶龙集团始终没有忘记通过自主创新“强身健体”。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介绍说,晶龙集团依靠自己的研发队伍,2002年,成功生产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石英坩埚,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改变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而且把全球石英坩埚的售价拉低了200多元。
2008年7月10日,晶龙石墨厂自主创新喜结硕果:三瓣埚“1=3”生产工艺及特制刀具分别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为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拓展国际大市场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的一件事让外界颇为不解,晶龙集团这个“大款”竟然“傍起了大款”——计划与法国罗兰公司合资成立晶龙石墨制品有限公司。法国罗兰公司是国际上著名的大公司,实力雄厚。
靳保芳解释说,与罗兰公司合作首先可以极大地缓解晶龙集团石墨原材料紧张的局面,其次可以依托罗兰公司的实力,使晶龙的石墨产品迅速打入国际市场,成为集团又一个战略支撑点。
聚大搏强迈向国际化
如果说,十年的快速发展让晶龙集团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崭露了头角,那么,十年的国际市场打拼,更是引导了晶龙这个从县城里土生土长的企业向着国际化大公司不断迈进。
“在国际市场的风浪中,晶龙集团的国际化是必然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我们抓住重点,实现了产品市场国际化、资本市场国际化和智力人才国际化,迈上了国际化大公司的崭新平台。”靳保芳说。
据了解,我国光伏产业产量的95%左右是靠国外需求拉动的,其中德国占全球市场需求的57%,成为拉动这一产业的主要动力。
在这种格局下,来自德国的政策性变化直接影响着单晶硅产业。从2006年以来,德国政府减少了对光伏产业的补贴,需求量直接缩减一半,整个国际市场减少了四分之一,致使太阳能电池片价格下跌。
“这种价格下降使晶龙减少利润2亿元。”靳保芳坦言,依托国际市场的单晶硅产业,需要一个稳定而安全的市场空间。2007年5月,晶龙集团在德国与当地一家经营性企业合资建立太阳能电池组件公司的举措,让企业的产品市场国际化迈出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