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从破产鞋厂到世界光伏“双料”冠军,看晶龙如何坐拥260亿“新”财富

作者: 黄年祺 来源: 中国机电工业 发表时间: 2011-08-20 已浏览 字号:

即便在今天,我仍然不免深感怀疑,这个小县城竟然能搞成单晶硅项目。

从北京到宁晋县的直线距离只有大约285公里,但是一路辗转却要耗上至少八九个小时。在石家庄南郊长途汽车站,我向司机打听:“大巴在宁晋县城停几站啊?哪站离晶龙宾馆比较近呢?”司机漠然地回答:“巴掌大个地儿你还想让我开几站啊?就一站,晶龙大楼。”

看来这天去宁晋的人并不多,大巴在车站周围转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拉满一车人,座位坐满后,过道处还挤了一排坐在小马扎上的乘客。一车人大部分都有着黝黑的皮肤、深刻着眼角纹和抬头纹的脸庞,结实的胳膊——想来许是庄稼人。车窗外夕阳正亲吻着连绵的玉米地。面对这一切,我甚至感到恍惚,此行的目的地是一家去年销售收入高达267亿的光伏产业跨国集团,还是一个静谧闭塞的小村镇呢?

当大巴车停在“晶龙大楼”前面的时候,正是傍晚时分,夕阳照在通体玻璃外墙的晶龙大楼上,并没有金碧辉煌的感觉,反而很像国内上世纪90年代的建筑,掩不住些许的土气。无论如何,我都难以将这座楼和“单晶硅产量雄踞世界首位”、“太阳能光伏电池片规模产量全球第一”联系在一起。

宁晋县里其它“高大”的建筑大多和“晶龙大楼”一样,楼体很新,甚至有些还尚未完工,但样式却已然过时,从农村式的瓦房群中突兀地拔地而起,这些建筑中包括晶龙宾馆和晶龙职工小区。眼前的一切向我传达着一个明确的信息:这里有故事,一个关于“极速蜕变”的故事。

晶龙大楼的主人叫靳保芳,被称为“中国硅王”。1995年,他时任宁晋县电力局局长,对于很多像他这样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炸过油条蒸过馒头的人来讲,这个身份似乎已经足够光宗耀祖了,但是有些人不安分的基因是流淌在血脉里的,比如靳保芳。彼时他43岁,与柳传志、王树和一干人等创业时的年龄相仿。

那时,全国正如火如荼地兴办三产,在这股浪潮中靳保芳本算得上如鱼得水,先后创建的电力器材修造厂、电力器材供应公司、电力工程公司等都搞得有声有色,但他的野心还远远没有被填平,就像当年柳传志在20平米的小平房里信誓旦旦地要做一家将来年产值200万元的大公司一样,靳保芳笃定要在这个县城里建起一家跨国集团。

为了这个跨国集团的大胆想法,靳保芳尝试做了鞋厂,很快就垮台了;又办了玻璃厂,亏损了100多万,这或许使得他一时间如坐针毡。但是杰出的商人似乎都带着几分赌徒似的血性,他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看似有些天方夜谭的想法,反而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赌注”,这次他要找一件谁都不敢想不敢做的事!

破庙如何请来神仙?

靳保芳似乎比柳传志更像是一条能串起珍珠的线。

我想柳传志也不能否认,“计算机所的金字招牌”帮了他不少忙,尽管需要费上些口舌,但至少他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地从所里笼络来人才。而靳保芳身处空气里都弥散着乡土气息的农业县,要搞高科技产业,谁能不觉得这是痴人说梦呢?

1995年的某天,靳保芳到邢台电力局办事,在那里他碰到了一位宁晋老乡,交谈中得知老乡的哥哥是河北工业大学半导体材料研究所的副所长,他们的研究成果获了不少国家专利。彼时,找项目已经找红了眼的靳保芳,或许莫名地嗅到了诱人的机会。

这位河北工业大学的教授叫任丙彦,现任晶龙集团副董事长。而当年,这个在宁晋县土生土长的人,或许正是因为太清楚家乡的窘困,断然不愿意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交给靳保芳。的确,单晶硅项目需要人才,需要配套健全的工业化基础。面对着眼前这个也许从来都没见过单晶炉的靳保芳,任丙彦甚至有些不留情面地一口回绝了。

我不知道十多年前,从宁晋县到天津要走多少个小时,我只知道任丙彦记不清靳保芳去找过他多少次,更记不请那无数次磨破了嘴皮的劝说中到底哪句话触动了他,他只是现在常常感慨:“靳总不光是企业家,他首先是高超的人力资源专家,能像变魔术一样,把各类人才凝聚到一块。”

|<< << < 1 2 3 4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自动化大型单晶炉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下一篇:晶澳太阳能与黄河水电签署21兆瓦太阳能产品供应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