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从破产鞋厂到世界光伏“双料”冠军,看晶龙如何坐拥260亿“新”财富

作者: 黄年祺 来源: 中国机电工业 发表时间: 2011-08-20 已浏览 字号:

十五年来,晶龙不断受到国外大佬们的垂青,这些机遇让同行眼红。虽然舍小利换大局的道理妇孺皆知,但是面对这些精明的对手,每一次让利的阵痛,或许只有靳保芳的心里最清楚。

近几年,多晶硅供应紧张,“拥硅为王”已经成为了光伏产业内的共识。而全球最大的多晶硅供应企业美国海姆洛克在选择合作伙伴时锁定了晶龙,其供应到中国区的多晶硅份额,2/3都给了晶龙。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市场形势不好,海姆洛克的众多合作方难以履行既定合同,而晶龙不仅履行了合同,而且接受了海姆洛克相当数量的“等外品”。晶龙员工对这个“患难与共”的故事很是津津乐道,来显示他们靳总的信守承诺和先义后利。但事实上,这是出于一种相当实惠的考虑,据贾总介绍,当时晶龙成立不久,实力还不强,海姆洛克的等外品比其他生产商的产品差距不大,甚至比一些国内产商的合格品质量更好,价格却更低廉。

是什么吓到了靳保芳?

赫尔曼•西蒙的隐形冠军理论似乎是为晶龙量身打造的。但晶龙这条“潜龙”想继续闷声发大财也许不那么容易了。

一直到2007年,晶龙的产品一直供不应求,甚至国内一些知名太阳能电池片企业要拿晶龙的单晶硅,必须拿多晶硅去换。但是2008年,饱经沙场的靳保芳却似乎被什么“吓坏”了。那一年8月,靳保芳到南方考察市场,之后匆匆返回宁晋,当即召集了集团所有中层干部开会,“甩货!”靳保芳突如其来地下达了这样的死命令。“所有原材料和产品全部甩掉,一点都不留,降价也要甩。”

这个命令在晶龙内部炸开了锅,要知道,彼时的光伏市场堪称“如日中天”,晶龙一片6英寸的硅片可以卖到60元,而且是客户预付款等着拉货。

靳保芳的决定也绝非没有缘由,因为在南方的一番考察使他感到光伏已经“疯”了。五六台单晶炉的小厂遍地都是,沿海附近许多家庭原本卖袜子,现在纷纷转行,买上两三台线切机,再买几根单晶硅棒,切成片就开卖。

诚然,在这样的景象的面前,谁都能想到风险。可是坐视滚滚而来的钱却不挣,断然抽身撤离。我难以想象靳保芳曾几经踯躅,才下得了这样的狠心。

一个月后,光伏市场价格开始出现下滑的趋势,而到了10月,单晶硅片的价格从每片50元一路狂跌到30元,而这时金融危机又雪上加霜,光伏产业作为危机中的重灾区,市场还远未探底。

随后的日子里,占光伏产品需求85%以上的国际市场冰冻了,人民币升值的同时,欧洲几大目标市场先后大幅缩减或停止了对于太阳能行业的政府补贴,单晶硅片最低跌到了每片15元人民币。

尽管靳保芳“甩货”的决定为晶龙减少了上亿元的损失,但是晶龙在这场危机中也难以全身而退。2009年上半年,晶龙面临着自集团成立以来最严峻的局面,整个第一季度连续停产三个月;第二季度虽然开始逐步恢复生产,但是价格还不到2008年的三分之一。上半年全集团亏损2090多万美元。

对于靳保芳这个曾经的全国劳模而言,2009年的五一或许是他一生里最难过的劳动节了,订单直线下滑,生产全面告停。在看到南方小厂一批一批的死掉之后。靳保芳似乎更加确信,晶龙的救命稻草说到底还是规模。

既然没有订单,靳保芳爽然在最惨淡的日子里扩大规模。原先在国外订购的7亿多元的设备在2009年便宜了近亿元,建材价格也在跌,靳保芳就在这一年大肆买进设备,建造厂房。

光伏产业的暴利时代显然大势已去,但靳保芳似乎并不惋惜,这本就在他的料想之中。去年开始,光伏产业从金融危机中率先迅速回暖,转眼进入了鼎盛时期,而这不仅没有让靳保芳松一口气,反而更加心悸了。在他看来许多大企业扩能放量,国内的产能已经超过了市场容量的两倍以上。加上德国、意大利等国补贴降低,政策变化,一场新的危机似乎已经难以避免了。如果说上次的危机发生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之下,可以依靠经济复苏来调节,那么眼下的这场危机则将是一场彻底的光伏产业危机……

|<< << < 1 2 3 4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自动化大型单晶炉填补国内技术空白
下一篇:晶澳太阳能与黄河水电签署21兆瓦太阳能产品供应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