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光伏装备制造的河北探索

作者: 边慧 蔡计锁 段同刚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2-01-20 已浏览 字号:
2007年底,阳光设备售出两台单晶炉,这意味着,阳光设备从此不再是一家自产自用的制造工厂。从那以后至今的四年多时间里,其产品陆续销往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对外销售连年破亿,即便是在2009年这个饱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年份里,销售收入仍然过亿。
阳光设备,被逼进了“光伏装备制造”这个新兴产业的队伍。
“摸”出来的创新之路
从“拿来”到“自创”,一项水爆机国内市场占有率100%
时钟拨回至2004年,阳光设备的两台单晶炉样机试制成功,其型号是:CZ-110M,即可投料110公斤。而当时的主流型号是投料80公斤。这意味着,两台试制机器在技术上已超前了四五年的时间。
这是一个八个月前还在从别人手里购买单晶炉的企业所做的“激进”尝试。“既然要自己制造,就造跟别人不一样的,这是我们从一开始就确定的思路。确切地说,我们是‘创造’,不是‘制造’。”言语间,边志坚难掩自豪。
创新,从第一步就已开始。而这一步,却走得异常艰难。
“当时,国内还没有能够生产光伏设备的民营企业,市场上也没有现成的标准件可卖。”单晶炉制造最困难的技术是自动化控制,技术人员们在外面跑了两个月,找到一家专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企业,却被告知“已经和西安理工大学签了协议,技术不外卖”。
还有一些故事让人啼笑皆非。阳光设备曾找专家请教如何制造“真空插头”。但该零件极为少见,专家也拿不准该怎么办,只好建议:“拿普通插头往里头灌胶试试,应该可以隔绝空气。”技术人员用了一个月的时间灌了各种各样的胶,均以失败告终。直到两个月后,他们在山东一家工厂内见到了真正的“真空插头”,才意识到最初的“土法上马”有些可笑。
尽管困难重重,但单晶炉制造的研发攻坚仍在马不停蹄地进行着。为了提高单晶炉的稳定性,阳光设备决定在行业内第一个采用工业自动化控制。为此,他们光调试程序就花了六个月的时间、100多万元的资金,到底试验过多少回已经没有人能记清;为了少走弯路,大家四处托人,辗转请来华北电力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教授联手攻克技术难关……
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企业对于成本的控制愈加严格。此时,来自日本的水爆机因为提高了原料利用率,而被许多企业接受,但同时也被卖出了每台近100万元的“垄断价”,这让阳光设备看到了核心技术所带来的高额回报。经过两次失败的试验后,一直在创新之路上不断摸索的阳光设备成功开发出水爆机,打破了日本的技术垄断。2011年12月5日,水爆机成功销往半导体技术全球领先的台湾地区。目前,阳光设备的水爆机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00%。
“市场份额的竞争终归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而核心技术的提升离不开无止境的创新。”阳光设备作为我省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的代表,为这句话作出了生动的注脚。
2011年,其自主研发的JL-CZ120型单晶炉和JL-CZ150型单晶炉相继成功拉制出8英寸硅棒,填补了我国全自动、大直径单晶炉技术领域的空白,产品还吸引了来自乌兹别克斯坦、日本以及台湾地区等地的客商。
2011年,光伏市场步入寒冬,国内同行纷纷陷入停产困境,而晶龙全年却实现利税20多亿元。这其中,阳光设备功不可没——除了为集团节省了26%的成本支出外,自造的单晶炉其成品率还比市面上高出了近10%。
“转”出来的产业高端
从“同质”到“转型”,瞄准革命性新技术设备前沿
2011年12月7日,当笔者走进阳光设备的生产车间时,意外见到了一派热火朝天的工作景象,而当时的时间是17时20分,还有十分钟就到下班时间。
市场“寒冬”竟然不会影响阳光设备的产销?难道阳光设备真的这么神奇?
答案并不尽然。“其实,在单晶炉这一块,我们在七月份之后订单就减少了。”边志坚并不讳言企业目前面临的窘境。据他介绍,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周期较长,因此,现在车间里开工生产的主要还是以前的订单。“但这只能解决目前的生存问题,若要发展,就得在产品的转型升级上下工夫。”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澳奇迹”的多维解码
下一篇:晶龙:鏖战“寒冬” 再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