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一毛钱的“战争”

作者: 蔡计锁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2-07-16 已浏览 字号:

   “死拼一毛钱,硬是把钢线‘磨’成了二分之一根头发丝细”
   记者:很想知道,晶龙多赚一毛钱的能力是怎样练出来的?
   靳保芳:一靠技术切片多,二靠管理产量高。
   LDK是国内一家大公司,每月在晶龙的硅棒加工业务做到了150吨,知道为什么吗?因为用晶龙的生产与管理,产品的综合成本大大降低,LDK也能多赚钱。晶龙一直致力于抢占成本制高点,这是竞争的重要要素,没有好的成本就没有好的价格,成本竞争至关重要。成本的控制因素有两个,一是技术,二是管理。
   记者:同样的东西,怎么能做到比别人多切出二三片?
   靳保芳:这得靠技术。有个“磨”的小故事。
   在硅棒一定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比别人多切出硅片?技术部人员说,那只能把硅片切薄了才能实现。切薄需要两方面支持,一个是把切割的钢线变细,另一个是切薄的硅片必须保证不影响使用。大家展开了技术攻关:“磨”钢线。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磨”练,钢线从110微米“磨”细了5微米、又“磨”细了5微米……最终钢线由110微米变细了20微米,定格在了90微米。切好的硅片最薄的厚度仅为0.17毫米,几乎是“薄如蝉翼”了。
   死拼一毛钱,为多出硅片,硬是把钢线“磨”成了二分之一根头发丝细。这一点业内没有人能做到,核心竞争力是学不来的,这是晶龙的独创。晶龙最终拥有了比别人多切二三片的能力,也就是能多赚一毛钱的技术支撑。
   记者:好像还有别的高招?
   靳保芳:也算是吧。我们切片的生产效率达到了世界领先。简单说,就是在使用同一种线切机,同等时间里我们生产的产量也比别人高。
   记者:怎么做到的呢?
   靳保芳:靠管理。一般情况下,车间组织生产都是3班倒。但我们阳光硅谷公司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4班3运转的管理模式。他们的单机月产量最高的达到了26万片,超出国内平均水平16万片近10万片之多。在此基础上,我们在集团内部展开对标和技术推广,其他公司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这样的高效率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管理基础。
   记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效果?
   靳保芳:上至总经理,下到一般员工都有了为一毛钱死拼的意识和动力。4月20日我们专门推出了《晶龙集团市场化经营模式实施方案》,决定从5月1日起在全集团内对产品定价、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集团内各单位产品自主销售,独立面向市场。《方案》实行一个月,综合成本降低了10个百分点。比如切削液,以前内部产品每吨价格卖到了1.2万多元,现在与市场价对比,价格下降到了1万元,降幅达到近20%。
   “要拥有多赚一毛钱的能力,就要拼光电转换率”
   记者:有人说,没有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很可能看不到光伏春天的到来。您怎么理解?

靳保芳:是这样的。技术开发能力将成为未来光伏企业的立足之本。当前,晶龙的一大重要举措就是技术创新。我们做了一个规定,在这个时候,其他的非生产项目资金都要卡住,唯独用于技术创新的资金,绝不含糊,要多少给多少。这是提高产品质量、企业进一步变强的必由之路。
   总体看,光伏行业是绿色清洁能源,是世界能源应用的发展方向,前景是光明的,这毋庸置疑。从目前的市场低谷看,并不是产品没有市场了,市场还在,只是价格太低了,大家最终拼的还是价格。
   光电转换效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将降低成本6%左右。因此,从产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考虑,大家千方百计努力的方向还是怎样摘取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提高光电转换效率一个百分点。
   记者:在这方面,晶龙有什么举措?
   靳保芳:晶龙的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前不久,光电转换率高达19.5%的晶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亮相德国慕尼黑,引起了业界关注,这个转换率比全行业平均水平高出1.5个百分点。
   5月3日,晶澳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光伏创新研究中心。双方将围绕太阳能电池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趋势展开研发,年底有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过20%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要想长期拥有多赚一毛钱的能力,就必须努力摘取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一个百分点。这将是保证晶龙产品拥有多赚一毛钱能力,甚至多赚一块钱能力的最重要因素。
   记者:市场低谷将持续多久,能预测一下吗?
   靳保芳:2012年会是光伏业最困难的一年,2013年可能还会持续低迷。但我相信,整个行业从2013年起就能逐渐回暖。目前整个行业正在经历黎明前的黑暗。但危机的背后总潜藏着机遇,就看有没有能力抓住这个机遇。在这个时候,变强了,就能胜出。经过洗牌,弱者遭到淘汰,强者生存的空间无形中就变大了。

|<< << < 1 2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 逆境中壮骨强身拓新局
下一篇:晶澳巧借中学化学攻克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