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1.5个百分点意味着什么

作者: 吴艳荣 蔡计锁 庞超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4-02-24 已浏览 字号:

博秀,把晶龙推向了光伏行业领先技术的制高点。但它并非横空出世,而是在持续提高光电转换率的研发接力赛中,最新一棒的成绩单。

光伏发电,就是把阳光转化成电能,与燃煤发电相比,绿色、环保、无污染,但因成本高,一直没能在国内大规模应用,大都出口到有政府补贴的国家。

靳保芳有个观点,认为“贵族电”是光伏产业不成熟的表现,而靠国外一些国家的补贴生存,这个钱赚得不安稳,难持久。他的理想是,要把太阳能发电从“贵族电”变成“平民电”。实现这一目标,一条最关键的路径,就是提高光电转换率。因为光电转换效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度电成本就可降低5%—7%。

带着责任和忧患,晶龙的创新接力开始了——

2006年,单晶硅太阳能转换率仅为15%。

2007年,光电转换效率实验数据突破17.77%,但这也只是“国内领先,国际一般”。

2010年6月9日,晶龙“赛秀”通过认证并开始批量生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公布并得到权威认证的转换效率达18.5%实现可量产的技术项目。

手捧着沉甸甸的证书,晶龙科研团队的目光又投向了下一个目标:光电转换率突破20%。

积小步,至千里。3年后,经过1000多个奋战的日日夜夜,完成一个又一个0.1个百分点的突破,博秀终于跑完最新的一棒,一举把光电转换率提高到20.5%。

“我判断,今后研发创新的速度如果像近几年这样快,技术突破的临界点就在2020年。到那时,可以不要国家一分钱补贴,光伏发电就能够平价上网。”靳保芳目光中充满憧憬。

实现低成本量产,打通产业化道路上的“最后一公里”

宋锋兵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晶澳(扬州)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工艺总监。

“这是一个为技术转化提供服务的角色,是一个工艺流程的设计者。”宋锋兵这样定位自己:负责让技术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转化为切实可行的生产工艺,并最终实现产业化大规模生产。

在靳保芳看来,设置工艺总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打通实验室创新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可别小看这一公里,它是博秀产品降低成本、保持高转换率、取得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光伏电池的实验室转换效率不等于其产业化的转换效率,通常情况下,后者要低一些。“实验室产品配合生产线设备进行大规模量产,并在产业化中稳定保持其转换效率和产品品质,是光伏企业的重要竞争力。”任丙彦说,博秀电池的创新之处,在于将高精尖的创新技术以20.5%的转换效率应用在大规模生产中。

但是,把高效率融进产业化生产仍然不是最高目标,更为关键的是实现低成本量产。当前在业界,量产高效太阳能电池仍是一大难题,首先,不一定大家都能生产出来,其次是生产出来的性能也不一定稳定,还有,即使产品性能稳定,但居高不下的成本,会成为量产的最大障碍。

目前,世界产业化生产太阳能电池最高转换率纪录的保持者是美国的Sunpower公司,其太阳能电池转换率高达24.3%,但它并不是行业最赚钱的企业。“原因是Sunpower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工序繁复,一片电池生产需要经过30多个工序,产生的人工和设备成本很难降下来,产业化生产成本高昂。”任丙彦分析。

如此看来,工业品产业化的手段必须是相对简单、高效的,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成本,最终实现大规模应用。而这一点,对于目前成本较高的太阳能发电来说尤为重要。

“我们可以骄傲地说,博秀太阳能电池做到了这一点,生产工艺优化到只有7—8个工序步骤,完全可以做到高转换率前提下的低成本量产!”靳保芳颇感自豪。

一个技术成果,带来一个发展拐点,光伏产业新时代将由此开启!

|<< << < 1 2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荣获“十佳光伏企业”称号
下一篇:调结构,就是调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