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改革创新,企业腾飞的灵丹妙药

作者: 武健 王丽英 来源: 邢台日报 发表时间: 2016-02-15 已浏览 字号:

2015年10月11日,晶龙集团连续第五次入选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名列第十四位,较去年上升7个位次。凭借行业内的领导地位,晶龙同时获“全球新能源企业卓越贡献奖”。

据了解,2015年晶龙集团组件出货量同比翻番至近4吉瓦,排名跃居全球第四位,成为世界一流的组件供应商。晶龙集团在美国、德国、日本及澳大利亚等拥有多个海外分公司和办事处,业务覆盖全球90余个国家和地区……

晶龙腾飞,靠的是什么?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的回答是:改革创新,是晶龙腾飞的灵丹妙药。

制度创新——

唯有改革能走在变化之前

1992年春节前夕,靳保芳受命出任宁晋县电力局党委书记、局长。

当时的宁晋是全省有名的贫电县。为了改变制度上的种种混乱局面,靳保芳首先在中层干部中“动刀子”。撤换了19名中层干部,提拔了5名德才兼备的中青年人才,精简了84人。

电力局的改革,差不多调整下来了三分之一的富余人员。这些人怎么办?靳保芳认为,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让更多的人有事干。“一个县级电力企业要想获得更大发展,决不能只局限在电力范围内打转转,而必须面向市场,到商海里捞大鱼。”靳保芳说。

一个偶然的机会,靳保芳听说河北工业大学有个用“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技术生产单晶硅的项目,该产品可用于二极管、集成电路和太阳能发电,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专利。搞单晶硅需要有巨大电能作保障,而这也正是电力部门的强项。

几经对接尝试,晶龙集团的前身——晶隆半导体厂建成了。面向市场的改革初见成效。

可宁晋电力局并不满足:“要想发展更快,国有独资的形式能否突破一点?”

他们把目光瞄向了国外。1997年,晶隆半导体厂拿出一半资产,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硅片供应商——日本松宫半导体技术株式会社,合资建起了宁晋松宫半导体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太阳能级单晶硅棒。

“改革,要大刀阔斧,更要科学把脉,找准方向,坚定信心。”靳保芳说,之所以没有拿出全部资产来搞合作,就是要学习对方的先进经验,活学活用到企业另一半的资产经营上,谋求企业更大更远的发展。

突破旧体制、机制的束缚,迎来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1999年,晶龙单晶硅园区成为亚洲最大的单晶硅生产基地,年产单晶硅棒200余吨,产值1.4亿元。

2004年,晶龙年产单晶硅836吨,占国内总产量的70%,占全球产量的20%。

2007年,晶龙集团子公司晶澳太阳能有限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所正式挂牌,成为我省第一家在美国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主板成功挂牌的高科技民营企业。

2008年,晶龙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成为我省第一家年销售收入突破百亿元的民营高科技企业。

……

企业从无到有,靠的是改革;做大做强,更需要不断深化改革。“改革是企业的自我改进和完善,改革无止境。”靳保芳说。

2009年起,光伏产业深陷寒冬,首要原因是盲目扩张所造成的产能过剩。

“当时,我们很多客户也开始生产太阳能电池,产量越来越大,对我们的电池销售造成很大冲击。”靳保芳介绍说。

面对新的形势,晶龙果断调整自身发展战略,实施产品转型:停止电池业务的扩展,向下延伸产业链,开拓组件业务。

2014年4月中旬,总投资3亿元的1000MW光伏组件一期项目投产,标志着晶龙集团已在宁晋建立起从拉晶、切片、光伏电池到光伏电站及系统工程应用的完整光伏产业链。

光伏电站的建成,标志着晶龙集团已经正式迈入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高端。

“没有人能够左右变化,唯有改革能走在变化之前。”靳保芳说。

技术创新——

用于科研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绝不打折扣

在外人看来,投资1.2亿美元,研发的太阳能电池“博秀”很“烧钱”。尤其近三年来,光伏产业深陷寒冬。一向财大气粗的晶龙集团第一次体会到了缺钱的滋味。

但靳保芳却坚持“用于科研的资金,要多少给多少,绝不打折扣”。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澳获评中国光伏“领跑者”卓越组件企业
下一篇:晶龙2015年营收创历史最好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