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9月份分国别进口数据显示,自韩国、美国、德国三国共进口多晶硅8773吨,占总进口量的88.2%,其中从韩国进口量为4046吨,占总进口量的41%;从美国进口量为1888吨,占总进口量的19%;从德国进口量为2839吨,占总进口量的28%;其他地区进口量为1169吨,占总量的12%。
值得业内关注的有两点:第一,按贸易方式来分,2014年9月份我国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为3527吨,占比为35.5%,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6415吨,占比为64.5%。分国别具体看来:9月份自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2354吨,占自韩国进口总量的58.2%,从韩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多晶硅量比当月从美国进口总量尚且高出24.7%,可以看出韩国对这2.4%税率的毫无遮拦地规避,“双反”效用极其有限;自美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698吨,占自美国进口总量的90.0%,即除去一般贸易方式进口的10%是半导体用硅料,无需缴纳惩罚性关税外,其余几乎全部太阳能级多晶硅都是通过加工贸易进口到中国;自德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1493吨,占自德国进口总量的52.6%,虽然德国通过加工贸易进口占比相对美国和韩国较低,但也占到了月进口总量的五成以上,可见通过加工贸易进入中国市场的价格相对于承诺价仍有客观优势,因此德国加工贸易占比也有日渐增加的趋势。
第二,9月份自韩国进口多晶硅飙升至4046吨,在当月进口总量中占比高达40.7%,超过以往任何月份进口占比。从韩国进口占比日渐增加,主要原因是:一方面,2.4%的反倾销税对其根本不造成任何影响,故韩国向中国出口多晶硅更毫无顾忌;另一方面,对美国和德国相对高的惩罚性关税促进了美国和德国多晶硅厂商在韩国建厂设立多晶硅项目,例如美国Sunedison与韩国三星在韩国境内的1万吨/年的颗粒硅项目,四季度已投产,如此看来,分国别进口多晶硅占比正逐渐重新分布,韩国占比日益增加,待在韩国新建产能释放后,从韩国进口多晶硅比例将逐渐增加,届时多晶硅进口量将再创新高。
四、国家着手整顿光伏业,企业应不急不躁稳步发展
10月12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445、450号重要通知,在光伏业内引起了震动。通知规范了光伏行业前期工作,倒卖“路条”将被严查,获得“路条”的项目也可能在国家能源局的监督下加快落实。另外强调了取得备案的项目,在规定时限内未开工,省级及以下能源主管部门可用其他等容量的项目替代,落实电源建设规划目标,促进新建电源项目及时投资建设。可见,当前国家注重的是整个光伏行业的整顿问题,着力推进光伏产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并不是只重量而不重质。
面临大规模应用的光伏产业,社会资金密集投向正是一个产业大爆发的前奏。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市场上却充斥着太多只顾眼前利益而舍弃基本品质的行为,使得光伏电站质量问题频繁暴露,因此注定会有光伏人终究要被淘汰出局,这甚至与他们今日的行业地位与竞争位势毫无关系,而仅仅在于他们对基本品质的不够珍惜——无论产品、电站的质量,还是企业经营与做人的基本底线。如果说2010年那一轮疯狂扩张及其后的产业洗牌,是确立了光伏上游制造业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路线及其产业格局,则新一轮的洗牌,将很可能经由下游电站系统的质量与企业品质而拉开竞争者之间的距离。
从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政策无疑是有益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一些手里握有路条且希望卖出高价的企业、个人,若不是因为资金问题的话,安装落实也不会拖延至此,故让这些试图倒卖“路条”的企业或个人加快落实安装是有难度的。另外油价的下跌也势必导致新的太阳能系统安装计划拖延,因此四季度光伏安装情况仍不容乐观,保守预计国内四季度光伏安装量在6G左右。具体的安装数量已不是重中之重,重要的是在行业良性竞争中不急不躁稳步发展。
五、多晶硅后市预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