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多晶硅供需关系可以看出,2013年全年多晶硅供需基本平衡,2014年我国光伏产业总体发展情况向好,产业规模保持平稳增长,国内光伏市场规模化启动,但由于闲置产能的复产,产业将面临阶段性结构矛盾以及市场供需压力,再加之外部贸易的不确定性,因此,2014年国内多晶硅行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
多晶硅 |
晶硅电池 |
|
产量 |
进口 |
供应量 |
需求量 |
产量 |
安装量 |
出口 |
增库存 |
2012 |
6.3 |
8.3 |
14.6 |
15 |
25 |
5 |
17 |
3 |
2013E |
8.2 |
7.9 |
16.1 |
16.1 |
26.2 |
9 |
17.2 |
0 |
2014F |
9.8 |
7 |
16.8 |
16.8 |
28 |
10.8 |
17.2 |
0 |
4. 市场热点问题分析和解读
4.1 进口多晶硅低价继续倾销转口台湾新招规避“双反”
2013年11月份我国多晶硅进口量为7914吨,环比大幅增加48.5%,为全年次高点;多晶硅进口均价微幅上涨至18.62美元/千克,环比增幅为1.9%,同比下滑8.7%。同时,11月份一般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为2295吨,在总进口量中占比仅为29%,加工贸易等方式进口量为5619吨,环比增加39.1%,在总进口量中占比仍高达71%。值得业内关注的是,国外规避“双反”又出新招——11月份转口台湾多晶硅达792吨,环比增加27.1%,占总进口量的10.0%。直接导致11月份多晶硅进口量骤增的主要原因是规避“双反”的旧途径——加工贸易进口尚且未得到抑制,如今新招——“转口台湾”又添新伤。从1-11月进口多晶硅情况看,累计进口量达72104吨,同比减少5.1%;多晶硅进口均价降至18.71美元/千克,同比下滑27.4%。有部分高价长单支撑的进口多晶硅价格尚且低于全球一类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国内纯粹以现货交易的价格则更低,国内多晶硅企业继续承受巨大压力,与“双反”之前相比并无改善。
值得业内关注的有:第一,加工贸易成为自美韩甚至是德国的进口主要方式。以11月份为例,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量占总进口量的71%,其中进料加工贸易方式仍占全部进口方式的45%,接近一半的进口来自进料加工。由于进料加工贸易的收益大于来料加工等方式,故企业更倾向于通过进料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分国别来看,自美国进口多晶硅中,按加工贸易方式占比高达98%,几乎全部通过加工贸易方式进口,自韩国的加工贸易方式占比也达71%,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国外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出口到我国,同时规避“双反”征税,这已经对国内多晶硅企业造成严重冲击,因此,将多晶硅列为加工类禁止项目迫在眉睫。
第二,第三国(地区)转口贸易规避“双反”。11月份从台湾进口多晶硅量增至792吨高位,占总进口量的10.0%,即月进口多晶硅中有十分之一是来自台湾转口,国外多晶硅厂商将多晶硅出售到台湾再转口出售到中国,自台湾转口贸易已然成为继加工贸易之后又一规避“双反”的强有力的措施,如不及时加以遏制,未来台湾转口贸易规避“双反”将更加猖獗,“双反”的其他漏洞也将逐一显现,因此迫在眉睫的是积极采取方式将漏洞逐一排除,才能有效遏制国外低价倾销。
4.2多晶硅“双反”初裁出台漏洞逐一显现
2013年7月18日商务部发布年度第48号公告,决定自2013年7月24日起,对来自美国和韩国的进口太阳能级多晶硅采取征收保证金临时反倾销措施。其中自美国进口多晶硅的倾销幅度为53.3%至57%,自韩国进口的倾销幅度为2.4%至48.7%。进口经营者在进口上述来源的被调查产品时,应依据初裁决定所确定的倾销幅度向中国海关提交相应的保证金。对美韩两国多晶硅反倾销初裁出台对我国多晶硅行业无疑是雪中送炭,同时也展示了我国维护光伏产业长远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国内多晶硅企业也受此利好因素鼓舞积极复产,多晶硅价格也有所回升,国内多晶硅产业面临的生产危机似有缓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