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靳保芳博客>>正文  
 

关键字:

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晶龙用踏实脚步走出不平凡之路

作者: 段同刚 来源: 晶龙丰碑 发表时间: 2012-04-01 已浏览 字号:

面对今后,晶龙在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靳保芳说:“晶澳太阳能生产线投产是晶龙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晶澳海外上市是晶龙向国际化大公司前进的重要起点。当前,晶龙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晶龙将紧抓今后5年创建国际化大公司的关键时期,把产业做大,把产品做优,把企业做强。”晶龙计划“十一五”末期,单晶炉达到1000台,年产单晶硅3000吨,太阳能电池片产能300MW/年,太阳能组件产能200MW/年,届时晶龙的太阳能光伏产值将突破100亿元。

创新兴企

晶龙发展不仅规模大、产业链长,而且集团运作速度非常快。靳保芳解释,晶龙行动快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领导战略定位准确。市场竞争激烈,要求领导反应快、决策快,不能延误战机;另一方面公司自主创新力度大,战略落实有力。靳保芳自豪地谈到晶龙围绕集团自主创新做了很多工作。

早在2005年晶龙就成立了集团创新委员会,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任丙彦教授担任创新委员会的主任,在他的带领下,晶龙组建了从集团总部到旗下各大公司的创新队伍。晶龙围绕企业创新,制定了专门的措施,建立了集团创新条例。从组织到措施再到条例,晶龙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创新体系。靳保芳指出,只有创新体系完备,企业的创新才有载体,才可以落在实处。不仅如此,晶龙创新理念,已从科研人员走向了第一线的群众,自发的群众性的创新体系已为集团创新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

晶龙以大直径低氧碳太阳能单晶硅产品为载体,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集团累计投资近4亿元,先后与日本、澳大利亚、美国和香港建成了4个合资企业和4个与单晶硅配套的相关企业。晶龙成功开发的5.5英寸6英寸的重掺砷单晶,填补河北省空白。晶龙原来拉单晶硅用的高纯石墨器件,年需求量在3000万元以上,过去全部由日本进口,集团经过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建立了自己的高纯石墨厂,实现了自给自足,全部替代了进口。晶龙高纯石英坩埚年需求也在3000万元左右,原由法国和美国购进,集团自主创新,也建立了自己的昌隆石英制品有限公司,成功地研制出高质量的石英坩埚,替代了进口。晶龙自行研制出的单刀方棒机、双刀方棒机填补了国内空白,研制开发成功的重掺硅单晶、16英寸石英坩埚、高纯石墨热系统等三项省级新产品,并被评为河北省高新科技产品。10年来,晶龙先后完成科技改革和技术攻关课题100多个,重大科技成果10多项,精湛的技术创新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活力。

如今,一年一度的创新评奖,也成为晶龙人创新活动中的一大盛事。2007l20日,晶龙集团2006年度创新项目评审奖励活动如期进行。此次评奖会与往年不一样,创新项目评奖既有原来的科技创新项目,还增加了管理和文化创新项目。此次晶龙内部共评出29项自然科学奖,5项社会科学奖。这些创新成果大部分来自生产一线,这些成果也直接服务于生产一线和实践,这为晶龙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大直径低氧化碳重掺砷单晶硅制备技术开发与研究”项目获得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该项目实现了提高原有装备掺杂效率、控制重掺单晶质量的目标。集团120微米细钢线切割超薄片工艺,仅此一项就取得了年增2亿元以上的巨大经济效益。而18英寸热场拉制8英寸单晶工艺、18英寸半透明石英坩埚、以及180微米超薄太阳能硅片切割工艺的研究等等,凸显了晶龙创新成果大部分针对基础设备和生产工艺,而这样的创新成果可以直接应用到生产中,发挥实际作用。此外,“企业文化创新”项目获奖,也彰显了晶龙对于企业创新氛围的实际建设与推动。

靳保芳谈到,晶龙自初创之日起就将技术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企”战略,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模式,把引进技术和自主创新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相结合,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发展的路子。靳保芳说,晶龙要唱响创新的主旋律,2007年,太阳能光伏产业由于多晶硅原材料仍供不应求价格越来越高,而市场对于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电池价格走低,使得整个行业面临大挑战、大洗牌。晶龙面对这种新的局势,更应开展全面创新工作,要向创新要效益,把集团的创新再推向一个新台阶。

入主新谋

宁晋距离石家庄不到2个小时的车程,在这里,靳保芳挖掘到了“晶龙的第二个经济支撑点”——石墨纤维。

位于石家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的新谋新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谋”)董事长兼总经理陈新谋自主研发一项技术——射频法工艺生产小丝束高模碳纤维。该技术早在20043月就获得专利,项目中试也于2002年通过了专家鉴定,当时鉴定结论为“国际首创、属碳纤维领域原创性重大发明”、“居国际领先水平”。据了解,该项技术工艺与传统电炉法制造碳纤维相比,具有速度快(快30多倍)、节省能源(2/3以上)和设备寿命长(长约20多倍)等优点。但就是这样一项技术,中试之后多年,苦于没有资金支持,一直没有实现规模产业化。

|<< << < 1 2 3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晶龙蓄势待腾飞
下一篇:第三部 媒体看晶龙:太阳照在“晶龙”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