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庆敏 石翀 段同刚
“我现在就去研究一个重要事情。”靳保芳说,“准备在县建立一个养老院,为那些没人照顾的孤寡老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情。”
“企业的财富不是属于我一个人的,而是属于全社会。”靳保芳补充道,“下一步我们还要为振兴教育做点事情,如果说我们还没有力量让世界充满阳光的话,起码可以先让我们的周围充满阳光。”
办公室里,面对记者的提问,靳保芳如数家珍。在他的心里,也许10年前就已经勾画好了今天的辉煌。
拥有11家子公司、6家参股和控股公司,2005年产值突破16亿元,利税达3.5亿元,上交税金1.3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单晶硅片加工中心,这就是现在的晶龙集团。
靳保芳,晶龙集团的董事长兼总经理。为了今天的这份辉煌,到底付出了多少,也许,只有靳保芳自己知道。
天生就爱做经营
“和其他老板不一样的地方,我吃的苦比别人多。”靳保芳说,“出远门的时候,我都是坐经济舱。有时候,别人觉得难以下咽的饭菜,我吃起来却不觉得有多难吃。”
是啊,从苦日子里走过来的人怎么会不能吃苦呢?三岁时,靳保芳就失去了父亲,多年来,他一直和母亲相依为命,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挑起了家庭重担。靳保芳先是在饭店当服务员,财贸中专毕业后,调到县农机公司。1984年,工作出色的他当上了农机公司的经理,在这个岗位上,他一干就是八年。八年间,他硬是将一个连职工工资都无法保证的烂摊子企业改造成了全国农机系统的一面旗帜,人均效益连续6年位居全省县级公司第一,他本人也被授予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为了联系业务,他曾经在火车上站了整整36个小时,滴水未进;为了开拓市场,他曾在一个月里十进省城,三赴鲁豫,以至引发了坐骨神经痛。
直到现在,他坚持不配秘书,连卫生也都是自己打扫;常常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到外地出差,常在街头小店吃顿便饭;就连和同事到外地出差,临走时还要将房间里赠送的苹果和香蕉带着走……一个年产值十几亿元的企业老总,“抠”得让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对于别人的不理解,靳保芳表现得很轻松。“志不在于此”,他微微一笑。
在员工的眼里,靳保芳一天到晚除了工作还是工作,唱歌、跳舞、打麻将等“爱好”一概和他无缘。“按说,企业为了活跃职工们的生活,专门修建了舞厅、保龄球馆,可在这些场所根本看不到靳总的身影。”
“我喜欢做经营工作,觉得自己好像有做经营的天赋。”靳保芳说。
高科技上找出路
所谓的天赋,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多年积累的结果。1992年,靳保芳调任宁晋县电力局局长。喜欢做经营工作的“天性”,加上当时的“三产”热,使靳保芳产生了兴办“三产”的念头。
兴办“三产”,就得上企业。于是,加油站办起来了,化工厂建起来了,玻璃厂投产了,星级宾馆拔地而起了……不足两年,“三产”摊点就发展到了16个。“项目不少,但是获利不大,都没有太大的成功。”靳保芳说。
“要有所作为,就要上好项目,搞别人不容易搞成的项目,”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前进方向,“进军高科技领域。”
此时,一位在天津工作的宁晋老乡进入了靳保芳的视野,他就是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功能研究所副所长任丙彦教授。这家研究所开发的“中子嬗变掺杂直拉硅”专利,产品可以用于太阳能发电,已经获得了国家专利。
然而,匆匆忙忙赶到天津的靳保芳却被迎头泼了盆冷水。任教授表示:“一个土得掉渣的农业县,怎么能搞得了高科技呢?”第一次碰了壁的靳保芳并没有泄气,一颗创业的热心和理念驱使着他去了第二次、第三次,向任丙彦讲述上这个项目的地理优势、环境优势和资金优势,倾心表达了他们共干一番事业的真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任丙彦终于被他执著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回到家乡考察。“我们花30万元把专利买到了手。”靳保芳说。于是,一项生产单晶硅、开发太阳能的项目在宁晋签约了。1996年3月,晶隆半导体厂正式建成投产,当年效益突破100万元,成为宁晋县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从此,靳保芳开始了富于太阳能情结的创业历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