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在业界一些人士面对国际太阳能单晶硅市场发生的危机犹豫徘徊、消极等待之时,靳保芳却凭着自己聪慧的大脑和犀利的双眼,捕捉到了潜藏在这场“危机”后面的黄金机遇。他通过市场分析、专家指导、产业预测等多方面的考察调研,决定不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搞好晶龙集团。他与国内外的一些知名企业合作,先后设立了11家子公司、6家合资企业。重掺CZSI单晶硅项目和16寸坩埚制品项目,双双被列入2005年度国家火炬计划;与日本合资的松宫公司连续2年被评为全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中澳合资的太阳能电池项目,被列为全省20家重大利用外资项目之一;晶龙光伏产业名列河北省重点工程。
撞上火暴市场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太阳能产业而言,“米”就是硅。从多晶硅到单晶硅、硅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到太阳能电站,构成了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2003年的时候,晶龙还只是宁晋县电力局下属的一家企业,收入3亿元左右,在当地远没有现在知名。靳保芳说:“那时候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处于低谷,我每天要为单晶硅卖给谁而发愁。哪想到接下来的2年,市场突然大转弯,这个产业突然崛起。在这个行业做了10年,如此火暴的场面,我也是头一次遇到。”
不久前举行的一次太阳能光伏产业博览会上,晶龙集团的展台被围得水泄不通,“都是要买我们产品的。”不过令人失望的是,晶龙集团的订单已排到了2008年,“现在就是先付款也有可能买不到我们的单晶硅!”靳保芳说。目前晶龙集团的主要产品单晶硅价格已经从每公斤60美元上涨到180美元,仍然供不应求,就连他们的废料都有企业花高价收购。几个月前靳保芳就以每公斤50美元的价格将自己当年舍不得当废品卖掉、攒了10年的“锅底料”全卖了出去。“市场太火了!”这有些出乎靳保芳的意料。
单晶硅经过切片后得到单晶硅片,单晶硅片可用来加工成太阳能电池。从整个产业链情况看,从下游的太阳能电池封装、太阳能电池组件到上游的单晶硅、多晶硅,越往上游走,对资本和技术的要求越高。
尤其是在多晶硅生产领域,全球只有美国、日本、德国几家企业掌握大规模生产技术。这就导致太阳能光伏产业在全球形成一个喇叭口结构,越接近终端市场,喇叭口越大,而越往上游走,口越小。“10个需要硅片的,只有1个供硅片的,始终达不到供需平衡。”在晶龙长长的客户名单上,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无锡尚德。
入对行当乘胜追击
在商海历练了20多年的靳保芳庆幸自己选对了行业,他说:“自从我选择了绿色能源的行业,我就放不下手了,并且对此充满了信心,这是个很有意义的事业。”靳保芳自己也没有想到,晶龙会成为单晶硅的全球第一。
在国内外光伏产业界众多的厂家眼里,中国“晶龙集团”,其发展轨迹和生长速度简直不可思议。这个诞生于1996年的小厂,仅仅经过10年发展,由10余名员工、3台单晶炉起家,如今摇身一变,竟然魔术般地脱胎换骨,成为拥有300台大型直拉单晶炉、28台世界最先进的线切机和500多台配套设备,单晶硅年产能力1500吨、单晶片4200万片,年出口创汇近1亿美金,资产3.8亿人民币,员工3000人的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单晶硅生产基地,中国最大的硅片加工中心。其企业生长率竟高达400%以上,的确出乎意料,令人咋舌,叹为观止。如今,论实力,论地位,论声望,是公认的单晶硅“航母”。
其实,早在2000年,靳保芳就已经洞察并预料到了这个机遇。这位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在众多竞争对手还未觉醒、察觉、集中精力和做好准备之时,决定“捷足先登”,开始“抢跑”、“抢先登陆”、“先入为主”。短短5年,晶龙集团的单晶硅年产量在夺得全国第一之后,又夺得亚洲第一和世界第一,终于提前实现了“冲顶”。
延伸产业链
熟悉太阳能产业的人都知道,在这个新兴领域,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才算真正的“强者”。在2004年之前,晶龙在太阳能产业中独缺太阳能电池生产配装这最后一环,而这一技术靠自己根本不可能实现。
晶龙集团的视野投向外国,与太阳能研究处于国际前沿的澳大利亚马丁格林实验室取得联系,其顶尖“高手”博士戴熙明、布鲁斯、泰德先后来到晶龙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