筚路蓝缕十四年,从一个只有3 台拉晶炉和十几名员工、硬着头皮顶着嘲笑上马高科技产品的小厂,发展成为拥有30 多家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一家美国上市公司、年收入近120 亿元、员工13000 多名、主产品生产规模稳居世界第一的现代化大型新能源、高科技、外向型跨国公司,国内500 强企业集团,晶龙连续实现跨越发展的秘诀究竟何在? 在连续14 年持续不断的自主创新。
无论是设立专职部门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还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加以改造升级,或者是整合国际技术资源发展自身产业链,在晶龙,自主创新犹如一个神奇的魔法师,让这家位于河北中部小县的企业,飞速成长为世界光伏产业巨擘。
1789 年的法国大革命,给世人留下了“自由女神引导人民” , 200 多年后,晶龙腾飞的历程,给世人留下的,则是永不停息的创新之魂。
技术创新之“士兵突击”
一刀切出2亿元:高端技术突破画出完美微笑曲线
5 月3 日,从中国企业500 强晶龙集团核心子公司― 晶澳太阳能公司传来喜讯:该公司研发的“超高效”电池转换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单品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达到了18 .7 % ,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与现在太阳能电池产业界的平均转换效率相比,晶澳研发的技术在转换效率绝对值上提高了1 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太阳能电池提高一个百分点,可使成本降低8 %至10 %。这项新技术的问世,将大大降低品澳公司电池的生产成本。据介绍,研发的新电池技术具有工艺简单、产出率高、成本低和与目前的生产工艺线兼容的优点,企业只需要在当前的生产工艺线上增加少量的工艺步骤,就能够实现批量生产。
这仅仅是晶龙集团2009年收获的255 项科技创新成果中的一项,也是晶龙员工大力弘扬 “自主创新,自我超越”企业精神的一个缩影。 在晶龙宽敞明亮而又一尘不染的生产车间里,机器宁静地运转着,一块块只有180 微米厚的电池片,从生产线上源源不断地流淌着。
“一刀切出2 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事实。”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笑着说:“关键就在于我们的技术。”― 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 超薄片切割法》新采用100 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180 微米厚度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9 %以上,每公斤单晶硅增加效益近200 元。同时,每台设备每刀还节省40 千米钢线。这样年产千吨单晶硅就能轻轻松松让企业每年增加两亿元进账。
实施科技兴企战略,走自主创新之路,这是晶龙集团历经14 年艰苦创业,创造了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每年以翻番速度增长、率先挺进河北省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俱乐部”的高科技民营企业、跻身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第24 位、中国民营企业第127 位的业界奇迹的秘诀。
14 年来,晶龙集团先后完成重大技术创新课题150 多项,仅2009年申报专利60 项,积累自主知识产权200 余项,承担省部级重点项目研发20 多项、对外合作项目5 项,有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太阳能产业基地和河北省第二批重点产业支撑项目,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为了保护自主知识产权,晶龙集团不仅在国内申请了专利,而且还在欧洲国家申请了发明专利。
随着世界经济的回暖,光伏产业也走出低谷,正迎来发展的又一个火爆期。在晶体生长车间,去年年初因“危机”而“吃不饱”的设备也完成检修,全部运行起来了;在多线切割车间,所有线切设备达到满负荷生产;在太阳能电池生产车间,已连续数月开足马力生产的设备仍在挖潜能;石英增祸、石墨制品、悬浮液等辅助耗材车间也全部运转以保障主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为满足生产所需,晶龙还在2010 年元旦前后紧急招聘了四百多名员工充实到生产一线… …
一边是更高的技术和研发,另一边是更高的经营效益,中间,则是更低的制造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