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今年以来,光伏市场大起大落,经历“过山车”式的剧烈变化。第一季度延续了去年的良好态势。从第二季度开始,受欧债危机和产能过剩的影响,欧洲市场急剧萎缩,光伏产品价格一降再降,几乎无赢利空间,加上美国对我国太阳能电池反倾销、反补贴申诉,光伏行业一夜进入“寒冬”,经历着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之后的又一次行业危机。
在国际巨头不断破产倒闭,国内同行纷纷陷入亏损、减员、停产困境的情况下,有一家光伏企业却一枝独秀、迎风挺立。这家企业就是我省光伏产业巨头—— 晶龙集团(简称晶龙)。今年1至10月,晶龙实现销售收入235.32亿元、利税23.81亿元,全年盈利已成定局。这样的成绩在国内同行业中屈指可数。
晶龙的发展再次令人瞩目。
晶龙有何秘诀,缘何能如此坚挺?
“着力科技、管理、运营创新,寻求技术支撑,坚持‘晶龙创造’,加速向高效产品升级,培养企业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的实力,这让我们底气十足。”12月6日,面对笔者的疑问,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道出了其中奥秘。
制造变创造比拼成本
一项世界首创,成本比别人降低了60%
市场“寒冬”突至,从未遇到过如此困难的靳保芳感觉到了巨大的压力,他在职工大会上说:“咱们要生存,大家该是拼的时候了。否则,只有死路一条。”
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要靠什么来拼?
历经15年发展,晶龙可谓“过关斩将”。2010年,晶龙生产单晶硅4655吨,硅片生产达到2.8亿片,位居世界第一;太阳能电池产能突破2吉瓦,太阳能电池片销量突破1.5吉瓦,跃升为世界第一。晶龙在产业规模上已经凸显优势。
静下心来,靳保芳和他的团队进行了深入思考:光伏市场进入“寒冬”,不是说没有市场了,只是说产品价格低了,有的产品价格甚至降到了成本线以下。在这种情况下,谁的产品价格更低、质量更高,谁就能在拼杀中赢得胜利。企业要想渡过难关,必须拼成本。
什么样的产品成本会更低?只靠模仿式的制造,永远走不远,必须转变这种发展方式。要在技术创新上下功夫,从制造走向创造。只有拥有了创造力,才能让自己彻底“强”起来,才能真正具备比拼的实力。
站在这个重要的十字路口,“晶龙创造”的发展思路清晰,行动迅速。
晶龙人依靠自己的晶龙科技中心、硅材料研究中心、太阳能电池研发中心、太阳能组件研发中心四大技术研发中心组织开展大规模技术攻关。
刻苦攻坚,晶龙多项技术创造站上了行业最高端。
2011年3月,世界首创超大晶粒单晶铸锭在晶龙诞生,比传统的拉晶工艺降低成本60%,可拉低整个产业链10%的成本。此举为早日实现平价上网进一步创造了条件,为世界太阳能光伏行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011年6月,“赛秀”项目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9.2%的高效太阳能电池在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德国世界太阳能光伏展上亮相,受到业界同行的瞩目。这一技术突破,大幅度降低了产品的生产成本,晶龙的太阳能电池生产成本一直处于国内同行业最低。
2011年7月,具有国内领先技术水平的自动化大型单晶炉实现批量化生产,填补了国内在大直径单晶炉技术领域的一项空白。
2011年8月,国内首创硅料水爆机。不仅使硅原料利用率提高了1个百分点,而且打破了国外的生产技术垄断。
……
在市场“寒冬”中,晶龙收获了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称号,晶龙“光伏材料及工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还被国家发改委授牌。
制造变创造,让晶龙率先找到了应对市场波动的钥匙。密集的技术突破,让晶龙加速向高效产品升级。核心技术的突破,又让晶龙的生产成本得到了大幅度降低,提高了产品市场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