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攻坚:自主创新抢占高端

作者: 谷晓哲 段同刚 王丽英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2-10-13 已浏览 字号:

   通过连续技术攻关,晶龙自主研发推广使用的“超薄片切割法”,帮助企业实现了“一刀切出1亿元”。

  “一刀切出1亿元,这并非天方夜谭,而是事实。”靳保芳说:“关键就在于晶龙的技术。”晶龙集团手握创新“宝刀”,自主研制并推广的“超薄片切割法”采用120微米切割钢线,切出了210微米厚度单晶硅片且成品率达99%以上,每公斤单晶硅增加效益近200元。同时,每台设备每刀还节省40千米钢线,这样年产千吨单晶硅就能轻轻松松让企业每年增加一亿元进账。

   晶龙没有放弃对线切技术的持续探索,针对硅棒的线切技术展开了又一次的技术攻关:“磨”钢线。

   经过上百次的反复“磨”练,钢线从100微米“磨”细了5微米、又“磨”细了5微米,目前,钢线已降到了90微米。切好的硅片最薄的厚度仅为180微米,几乎是“薄如蝉翼”,成为晶龙集团的独特优势。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光伏企业线切设备停产或限产的情况下,晶龙集团的所有线切设备仍然是满负荷生产运行。如一家光伏企业虽有自己的线切设备,却到晶龙寻求合作,让晶龙为其做代加工业务;台湾知名公司也不惜加大运输成本,要求晶龙专门为其加工单晶硅棒(多晶硅铸锭),这正是因为晶龙的线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生产的产品质量好、成本低。截止目前,晶龙的订单已排到年底。

   一次次的技术攻关和创新是晶龙历经光伏行业大起大落、依然坚挺的秘诀,技术创新让晶龙拿回了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单。

  提高技术降低成本是企业面对市场寒冬的必然选择,在追逐太阳能光伏产业的道路上,在市场寒冬的一次次鏖战中,晶龙集团还逐步完成了自身的结构调整,改变了企业以前单靠拉晶、切片打拼市场的局面,形成了拉晶、切片、太阳能电池、组件等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

   而在产业链条中最大的飞跃来自太阳能电池生产的关键一步,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让晶龙实现了技术上由追跑到领跑的跨越。    

   在追逐太阳能光伏产业高端的过程中,晶龙迈出了第一步。学会了走路的晶龙人深知光电转换效率每提高0.1%的重要意义,每提高1%,就可降低成本6%—8%。

  2007年,晶龙集团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实验数据即突破17.77%,可晶龙集团的技术人员面对这一成果仍不无忧心:这只是“国内领先,国际一般”,如不能持续突破,晶龙集团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晶龙集团继续加大投入,用于创新,抢占光伏行业科技最新制高点。

  2010年6月9日,世界最大的光伏产业展览在德国慕尼黑举行。而在此间,一个颇具中国特色的名字——“赛秀”大放异彩,世界光伏行业最具权威的德国弗朗霍夫实验室正式对外发布,国际上第一个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18.5%可量产的技术项目——晶龙“赛秀”通过认证。同时开始批量生产。“赛秀”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在技术上领先全球,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正式公布并得到权威认证的转换效率达18.7%实现可量产的技术项目。

   此举正式宣告晶龙集团由技术追跑者跃升至技术领跑者。

   此后,在太阳能电池在光电转换效率上,晶龙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2012年6月,光电转换率高达19.5%的晶龙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亮相,引起了业界关注,行业的平均水准为18.8%。

   2012年晶澳与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光伏创新研究中心。双方围绕太阳能电池高效率、低成本的发展趋势展开研发,年底有望研发出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超过20%转换效率的太阳能电池……

   要想制胜市场,就必拼技术、降成本,努力摘取产业皇冠上的明珠——硅片每切薄一微米、光电转换率每提升一个百分点、……  

|<< << < 1 2 3 4 > >> >>|
关闭窗口

上一篇:跨越:调整升级跻身一流
下一篇:晶澳巧借中学化学攻克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