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晶龙新闻>>媒体看晶龙>>正文  
 

关键字:

综合成本,晶龙做到了业界最低

作者: 段同刚 田超 来源: 河北日报 发表时间: 2014-06-05 已浏览 字号:

 

光伏企业竞争一拼技术,二拼成本,晶龙一直把创新作为降低成本重头戏。大家都知道,企业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市场低谷时期,企业要想生存下去,力拼的必然是成本。试想,一个企业不挣钱,老亏损,能够走多远呢?在光伏市场寒冬中,晶龙人给出的答案是:千方百计降成本,扎扎实实稳健经营,努力争取从优秀走向卓越。

管理升级,千方百计降低成本 ——晶龙的生产成本同行业最低

“市场危机时期,更应拼技术、拼成本。除了核心技术独步市场外,我们另一秘诀就是不断降低成本。”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谈起近两年来的经历感触颇深。

市场危机对晶龙来说,是一次考验同时也是一种历练。

山雨欲来风满楼。危机伊始,在市场刚刚显现“寒气逼人”之际,以靳保芳为首的晶龙集团领导班子未雨绸缪,提早谋划应对之策。他们研究得出一致认识,市场低谷时期,谁的管理水平高,同等条件下,谁的成本低,谁就能胜出。这到了需要拼内功的时候了。

顺应市场变化的管理改革随即推出:在全集团内对产品定价、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集团内各单位产品自主销售,独立面向市场。集团内部子公司一律推向市场,面向市场去“拼杀”。这项改革对长期以来过惯了好日子的晶龙集团各子公司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这在晶龙集团内部产生了很大的震动。许多人心怀忐忑:我们能在市场低谷中赢得胜利吗?

在全集团内对产品定价、物资采购、产品销售等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后,对外采购、集团供应询价部门通过扩大供应商范围,加大议价力度,钢线价格累计下降37%,碳化硅下降近10%、氩气下降近40%、零用物资下降近20%。晶龙集团的总成本同比降低了16%以上,基本实现全行业成本最低,增强了市场竞争力。

为力保降成本、求生存,晶龙率先在提高核心竞争力上展现出了雄厚的实力。例如,在硅片生产领域,无论市场条件怎样,晶龙自己生产或为别人代加工的单晶硅片综合售价每片总能比别人多赚一毛钱。实力就在于,晶龙的产品质量一流,并且同样规格的一根硅棒,晶龙总能比别人多切出二三片硅片。这样毫无疑问,晶龙的成本就降下来了。当时,国内许多大企业正是看中了晶龙能多赚一毛钱的能力,纷纷把硅片加工业务交给晶龙来做。经测算,他们发现交给晶龙比自己干还合算。

“有这样的核心竞争力,晶龙人有信心渡过难关。”在最困难的时候,靳保芳充满着自信和希望。

事实也的确给出了如实的答案:最困难的时候,晶龙人有活干,有钱赚,在市场寒冬中傲然挺立。

依靠管理创新降低成本,是晶龙的一个创举。一般情况下,车间组织生产都是3班倒。但晶龙阳光硅谷公司在管理中摸索出了一套43运转的管理模式。他们的单机月产量最高的达到了26万片,超出国内平均水平16万片近10万片之多。在此基础上,晶龙在集团内部展开对标和技术推广,其他公司的整体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升。这样的高效率成为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管理基础。

依靠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也成为晶龙的一大亮点。平均转换效率的绝对值上提高1个百分点,可使系统成本降低5%7%。因此,如何提高晶体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一直以来都是光伏领域所研究的重要课题。晶龙的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率,一直位居光伏行业前列,经过多次攻关,晶龙技术研究人员摘取了产业皇冠上的一颗颗明珠。

面对持续低迷的市场形势,晶龙更加专注于提升光电转换效率这一核心技术的研发工作,致力于突破先进技术规模化生产的瓶颈。

晶澳“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片转换效率获得突破,达到20.5%,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所的独立认证,成为156P型单晶硅电池片的业界新标杆,并将此技术运用于高效电池及组件的规模化量产中。几乎与此同时,该公司研发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创立了业界新纪录,高达19.4%,居世界领先水平。晶澳太阳能公司的单、多晶电池转换效率均已超过光伏“国八条”里规定的20%18%的准入门槛,成为业界翘楚。

在晶龙集团董事长靳保芳看来,这一认证的意义,不仅仅是一个研发成果证明,更是企业在业界率先突破“国标门槛”的重要标志。20.5%,这一光电转换率高出目前同行先进标准1.5个百分点,意味着光伏发电度电成本可降10%左右。

挖潜增效,全面推广先进工艺。譬如,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推广回收悬浮液切割工艺,不再购买新悬浮液,因为旧悬浮液要比新悬浮液价格每吨低4000多元;提高单晶硅棒的单刀切割长度,由去年的600毫米提高到现在的650毫米,使得在同等条件下切片出片率提高3%4%。晶龙还围绕生产各个环节,在物料消耗上进行科技攻关,通过改进工艺、优化流程或试用新材料,降低成本。

科学决策,坚决杜绝盲目跟风 ——光伏行业内晶龙负债率最低

“能够科学决策,对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盲目决策,是企业发展的大敌。”历经光伏市场寒冬,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感触又加深了一层。

“知道我们的成本为什么能比别人低吗?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我们的负债率低,现在仅处在35%左右。”靳保芳说,晶龙的发展靠的是自有资金滚动发展,没有投资性项目贷款,在光伏寒冬中可谓一身轻松。

事实的确如此,市场好转,晶龙率先突围,这与整个集团的两次科学决策密切相关。

一是没有盲目跟风上多晶硅项目。

晶龙前10年,靠“风险经营,快速发展”的思路,抓住机遇,抢先占领了制高点。2007年,正当全国光伏热火朝天火箭式发展时,晶龙却提出了“科学决策,稳健发展”的战略。2008年,多晶硅市场价格达到顶峰的时候,国内众多光伏企业大规模上多晶硅项目,晶龙集团没有盲目跟风,而是“以退为进”将更多资金投入到科研之中。

“但是现在再来看的话,我们当时的‘以退为进’策略成为晶龙在光伏危机中保存实力、屹立不倒的关键所在。”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说。

2004年,太阳能市场迅速膨胀导致多晶硅市场开始出现供不应求,多晶硅价格从2004年的3040美元/公斤开始快速上涨,到2008年现货价格出现了历史新高,达到500美元/公斤。因为其成本估值在2030美元/公斤,多晶硅被看作供应链中最赚钱的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拥硅者为王”成为国内众多光伏企业发展的重要信条,诸多光伏企业将生产多晶硅视为企业发展的命脉之一,一哄而上。

然而,好景不长,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多晶硅的价格便急速从500美元/公斤暴跌至接近成本价。这让下游厂商措手不及。曾有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多晶硅暴利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进入2012年,多晶硅价格更是直线下降,最便宜的时候曾达到过12美元/公斤。”据晶龙集团常务副总经理贾二英介绍,中国的多晶硅产能严重过剩。同时,与国外光伏企业相比,国内大多数企业生产多晶硅的成本又过高。在这种情况下,国内85%的生产多晶硅为主的光伏企业要么大规模停产,要么就是破产。

那么,晶龙集团又是如何做到“以退为进”,避免盲目跟风的呢?

“当初能够在国内众多光伏企业上马多晶硅的热潮中保持冷静确属不易,毕竟当时多晶硅被认为是最赚钱的项目。”晶龙集团副董事长任丙彦介绍,针对是否上多晶硅项目,晶龙集团曾连续开过好几次研讨会,在激烈争论之后形成共识。“晶龙集团与世界最大的多晶硅供应商美国海姆洛克公司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生产所需的多晶硅完全可以通过这一渠道以较低的价格购买,因此,晶龙首先是没有必要着急上多晶硅。其次,相对于国外在多晶硅生产方面的成熟技术,当时国内还没有掌握多晶硅生产的核心技术,生产出来的多晶硅缺乏市场竞争力。当时上多晶硅生产项目的企业实在是太多了,我们迅速作出冷静判断,国内多晶硅的产能将会很快出现严重过剩。”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晶龙集团没有盲目跟风投资上多晶硅项目,把投资更多地应用到科技创新上。据了解,国内很多光伏企业通过大量的银行贷款盲目扩张产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资金链时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

二是压缩产量,舍弃世界最大。

2010年,市场形势如火如荼,晶龙太阳能电池成为世界老大。然而,到了2011年下半年市场出现了严重危机,光伏产业进入寒冬,产品出得越多,意味着亏损就越大。而此时,又一个重大决策摆在了晶龙人的面前:是否保持世界第一。经过慎重思考,周密研究,以靳保芳为首的晶龙集团领导班子得出结论,压缩太阳能电池产量,尽力减少亏损,舍去首位虚名,保持一定市场份额,待市场好转后再放出产能。

事实又一次证明了决策的稳健性,在随后紧接而来的日益深重的光伏市场寒冬中,晶龙、晶澳避免了严重亏损,这次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为晶龙攥紧拳头、积聚力量、成功突围打下了基础。

靳保芳说:“思路决胜。晶龙坚持的是科学决策,我们坚决杜绝盲目跟风。”

晶龙集团董事长、总经理靳保芳:扎扎实实地推进稳健经营

可以毫不隐讳地说,没有稳健经营,就没有晶龙今天的率先突围。

一方面,我们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多个环节和领域得到了历练和提升,这为晶龙集团的整体高效运营打下了坚实基础,也成为我们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另一方面,必须坚持科学决策,这是晶龙多年来扎扎实实地推进稳健经营的重要经验。

众多国内光伏企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都出现过盲目扩张、投资失误的情况,其直接后果就是资金链断裂,企业的后续发展缺乏资金的支持甚至出现严重的债务危机。

而纵观晶龙的发展历程,始终坚持谨慎投资的态度使企业从没有出现过重大的投资失误。

古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退,不代表不做事,而是以退为进,做一些着眼于长远的事,做一些需要长时间才能完成并见效的事,通过“退”做这些事情,为企业长远的“进”奠定坚实的基础。

更为重要的是,不上多晶硅项目,晶龙没有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始终能够保持轻装前进。

如果把企业比作生命体,那么资金链就是生命体中的血液,血液循环不畅,生命自然终结。资金链是维系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运转的基本保障,如何保证资金链的连续性运行,可以说是企业经营的根本。

与国内其他光伏企业有一个显著的不同之处,那就是晶龙集团的自有资金十分充足,并不依赖于银行的贷款。据了解,国内很多光伏企业通过大量的银行贷款盲目扩张产能,其直接后果就是资金链时刻面临着断裂的风险。而在晶龙的发展过程中,企业更加重视充实自有资金,采取滚雪球式发展,时刻确保资金链不出现重大问题。即使是向银行贷款,晶龙更多的是通过流动资金贷款的方式用于生产经营,到期还可以续贷。而其他企业更多采用的是项目贷款方式,一旦项目建成,银行就要按期收回贷款,项目如果不成功将面临银行资金全部抽回的压力。虽然大量的贷款有利于企业迅速壮大成长,但在光伏危机的严峻形势下同样会带来潜在的风险,而自有资金的充足使得晶龙集团能够在此次危机下得以保存实力和持续发展。

俗话说,人心齐,则士气足;士气足,则百事兴。相信扎扎实实地推进稳健经营的晶龙集团能够不断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

建设晶龙产业 链条标准化体系 ——全集团进行技术交流、展开标准化推进

312,晶龙集团、晶澳太阳能公司召开“高效、大功率、低衰减产品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启动会。

高效、大功率光伏组件是光伏行业的重要发展目标。目前,晶澳高效、大功率组件技术已经获得重大突破,在日本展会上推出的290瓦单晶60片组件和270瓦多晶60片组件获得高度评价,并且晶澳博秀(Percium)单晶组件的核心博秀单晶电池运用背钝化和局部铝背场技术,电池平均转换效率超过20.3%,比行业平均单晶电池转换效率高出1.3%。然而,随着效率的提高、功率上升,光衰也同时在提高。经过专家研究发现,掺镓技术可以有效解决光衰,而晶龙集团的掺镓发明专利技术在中国和美国都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这对产品的推进有法律保障。同时,为打造晶龙、晶澳的核心竞争力和优质品牌,双方拟在工艺技术路线和研发实施联合攻关,为创造优势品牌打造基础。

此次双方共同启动“高效、大功率、低衰减”开发项目,将把晶龙集团的掺镓技术应用到晶澳电池、组件产品中,并将该项目明确为GD02项目,重点推进开发出高效、大功率、低衰减的组件,必将为今后双方互通有无,无缝对接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双方整体竞争力的提升贡献力量。据了解,新技术将首先应用到博秀产品中,待工艺成熟后再向普通产品推广。

324,晶龙集团标准化委员会召开第一次标准修订审定会。集团副董事长兼标准化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任丙彦教授、标准化委员会委员及相关生产单位负责人共20余人参加。

集团副总经理兼标准化委员会副主任边志坚介绍了各公司当前使用的18英寸、20英寸和22英寸石英坩埚的埚高、埚径、壁厚、大弧、小弧、倒角和公差等参数异同,并给出了标准化的方向性意见。各公司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各自的合理化建议,经过大家的讨论与论证,最终统一集团石英坩埚的外观质量标准和外形标准。其中,外形标准涉及18英寸石英坩埚由三种尺寸标准化为一种、20英寸和22英寸石英坩埚由四种标准化为一种。

会上,任丙彦副董事长作了长篇总结发言,他提出了六点要求:一是现在标准化委员会讨论确定标准,大家应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但标准一旦确定就会作为集团产品生产的“法律”依据,要严格按照标准执行;二是集团标准化工作不影响科技创新的开展,各公司好的创新只要报备就可以积极开展;三是集团标准化不保护落后、不搞封闭,标准要不断吸收行业先进技术及各单位科技创新成果,永远保持最高标杆;四是各拉晶单位标准化进程既要尽快完成,又要将库存配件合理利用,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五是标准化建设需要各单位积极配合,要有大局观念,共同努力建设晶龙产业链条标准化体系;六是设置合理化意见箱,充分听取各方面对标准化工作的建议。

 

关闭窗口

上一篇:晶龙 : 再穷不会穷技术
下一篇:晶龙在最挑剔市场“独占鳌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