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光伏市场持续回暖,晶龙集团振奋精神,抓住时机,开足马力生产,实现了产销两旺,今年上半年,主要经营指标创近两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可喜的是,晶龙正走在迎接光伏行业“暖阳高照”的大路上……
加快整合重组,
打造成本优势
7月11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2014年(第二十八届)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榜单,晶龙集团荣登第17位,较去年跃升了5位。在我省上榜的4个企业中,名次居首。今年上半年,晶龙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17亿元,净利润5.39亿元。
晶龙的成功再一次令人惊羡。市场寒冬中,晶龙通过坚持创新、稳健经营傲然挺立;如今光伏行业回暖,晶龙率先突围,用半年时间完成了全年利润目标的九成。
2013年第四季度以来,由于政策和市场的双重利好,光伏产品需求量出现历史性突破。2014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量预计增长15%左右,达到40GW左右。随着光伏市场全面回暖,国内再度掀起了光伏电站的投资热潮。
“市场回暖并不意味着暴利时代的回归。光伏行业在寒冬中经历了深度洗牌,低水平低技术的制造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经历了市场的起起伏伏,晶龙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靳保芳深谙光伏行业的发展脉络与现状。
近年来,晶龙通过对各分公司的不断整合,建立起完善的“拉晶(多晶铸锭)—切片—电池—组件—光伏电站建设”完整产业链,保证各环节环环相扣,有效降低了成本,发挥了品牌效益;同时不放松每一个环节的科研创新,在各个环节创造出各自的领先工艺和明星产品,用靳保芳的话说,“用每一环节上最专业的产品去组成市场上最优秀的产品。”
今年上半年,晶龙进一步加快整合重组步伐,将掌握高纯石墨器件制造技术的石墨厂合并至阳光新能源公司,将手握拉晶、线切核心工艺的硅片制造部合并至以拉晶生产为主的宁晋松宫公司,从而实现了电池原材料的“一体化”生产;晶龙加强与旗下美国上市公司晶澳的整合,将晶龙的本土和管理优势与晶澳的营销、外协优势深度对接,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形成了竞争的拳头。同时,对物资采购进行整合,成立集团物资采购招标中心。过去,晶龙的物资采购分为两块,一块是监管采购占80%;一块为集团直接采购占20%。这样既占用了大量人力,又形不成合力,采购货物量小、价格高。为了降低成本,晶龙对物资金采购进行了大胆改革,成立了集团物资采购招标中心,实行物资集中谈价、集中议价和集团采购。通过改革,节约了大量人力,形成购货量大、价格低的采购优势,减少了库存,节约了采购资金,大大降低了采购成本。
此外,晶龙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将产业链下游的废物或副产品通过加工转变为上游的原料。如此封闭循环,不仅将副产品变废为宝,而且保护了生态环境。上半年砂浆回收再利用一项就节省资金560万元。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竞争实力
6月底,晶龙旗下晶澳太阳能宣布,自主研发新产品“博秀”P型单晶太阳能电池实现量产,平均转换效率达到20.4%,在业内率先实现P型电池量产转换效率超过20%。“博秀”60片电池装规格组件7月初实现量产,量产主流功率达到285W,预计年底主流功率将达到290W。
而此时,“博秀”还是一个产品发布仅仅3个月的“新生命”。
今年年初,“博秀”在日本、英国、以色列、中国及德国等市场发布,其光电转换效率达20.5%。提高光电转换率,一直是光伏产业皇冠上的明珠,更是一个艰难的研发过程,哪怕0.1个百分点的提高,都被视为重大的技术突破。然而,晶龙通过多道工艺的联合技术创新,竟然将光电转换率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全球光伏行业为之轰动。
“创新是一场高度和速度的双重较量,不仅要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也要将创新成果迅速实现产业化,最终实现低成本量产。”靳保芳告诉笔者,国外同类高转换率电池通常需要30多个工序,人工和设备成本高企成为产业化的一大难题。“‘博秀’成功打通了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将生产工艺优化到只有7—8个工序步骤,率先做到了高转换率前提下的低成本量产。”
|